
中原之州――河南省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课本八年级下册P36-37,主要讲述河南省的自然环境、“地上河”、众多的古都、工业和交通、人口问题和土地资源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出河南省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河南省内的地上河及其治理措施。 3.了解河南工业和交通上的突出优势。 4.了解河南省人口问题、土地资源问题、土地盐碱化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河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利用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人文地理特征。采用“设疑--探究--尝试--小结”的“四步循环导学法”展开教学。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框架的目的。 根据所学知识能初步说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河南境内“地上河”情况及其治理措施,通过学习黄河“地上河”的治理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河南省的人文地理特征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主要是工业和交通,农业存在的问题,人口问题。 难点 河南省内的地上河及其治理措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通过分析河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对经济发展和其他人文地理问题的影响,尤其河南省内的地上河及其治理措施是本节重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利用四人小组讨论形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师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制作相关的课件,显示河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河南省的人文地理特点,如工业和交通的分布,河南面临的“人多地少”问题,土地盐碱化的治理等问题。 学生准备 调查河南省的历史。 结合历史教材调查我国古代在河南省定都的朝代和古都。 教学步骤(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1.讨论搜集的有关河南省历史的材料。调查我国古代在河南省定都的朝代和古都 2.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一段豫剧选段, 2.观看豫剧选段。 3.设疑(1)河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2)河北省的人文地理特征?(3) 河南省内黄河“地上河”及其治理措施。 3.探究:四人小组讨论分析解决教师设疑问题,相互交流补充尝试:(1)交流讨论结果。(2)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基本方法总结:对前面问题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总结。 一、河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利用学生叙述搜集有关河南省的历史资料、历史小故事,或多媒体出示一段豫剧选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讲述“中原之州”的来历[板书:课题:第六节 中原之州――河南省] 学生积极发言叙述自己搜集的有关河北省的小故事或历史资料,了解河南省的历史。 2.教师设疑。(1)河南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政区图》,突出河南省的地理位置(2)河南省的地形、河流?多媒体出示北方地区地形图。(3)河南省的气候? 多媒体出示中国气候类型图,突出河南省的气候。教师进行指导性总结后,板书。[板书:一、河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河流:气候及其特征:] 2. 四人小组探究找出河南省的地理位置,找出相邻的省区 合作找出河南省的主要地形区和流经的主要河流-黄河。说出河南省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特点。 二、河南省的人文地理特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设疑:河南省的人口多媒体出示《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引导学生找出河南省的人口数量及特点: 2.设问河南省的工业和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