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黄河万里行 单元整体说明 单元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千百万华夏儿女。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经济地理概况是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跨越九个省区,而教材在本章重点介绍了青、甘、宁、陕、晋、豫等六省、区,把山东归于“沿海万里行”,内蒙古自治区归于“陆疆万里行”,四川归于“长江万里行”。教材经过这样的处理更突出各省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也便于学生学习比较。 本章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各省情况有所侧重。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分析、总结的学习习惯,每一节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图片、阅读材料和活动,学生既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拓宽知识面,又可以从中学会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能非常有利。 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整体目标 运用地图说出各省区的位置和地形特征,并能做出比较恰当的评价。了解各省区的突出特征、主要物产,如“江河之源”、“丝路咽喉”、“塞上江南”、“乌金之乡”等等。本章六个省区是以黄河为主线贯穿一起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宝贵的财富,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应该让学生辩证的思考这一问题,使这一问题成为本章教学的主线,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但因为全国各地选修的内容不同,本书对内容进行了调整,重新组织省区关系,试图作一些探索,所以与教材整体顺序有些出入,具体省区安排请参考目录。 单元重难点一览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青海省: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2.甘肃省:河西走廊。 3.宁夏:银川平原。 4.陕西省:渭河平原。 5.山西省:丰富的煤炭资源。 6.河南省:工业和交通 1.青海省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湟水谷地的农业。 2.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自然特征。 3.陕西省渭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和地貌特征。 4.山西煤炭外运的理解。 5.“地上河”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 单元学情分析 学生在中国自然地理河流部分对黄河沿线自然与人文特征已经有一定了解,并且对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有一定的熟练应用能力,同时气候、地形、资源方面的知识也有一定的铺垫,所以本章的学习应该充分体现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理念。 黄河沿线有着优美壮丽的自然景观、灿烂的古代文化、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素材。 本区的资源、交通、农业特点等学生在前面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有了总体的掌握,但在本区内部也存在着内部差异,理解这些“大同”之下的内部差异是学生认知的难点。 单元教学建议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建议在本章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对本区学习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了解、分析各省区的突出特征。 课本插图丰富、拓展了课本内容,同时也是很好的教学材料,建议教师组织学生搜寻更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文字材料,使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 黄河上游、中游、下游,空间跨度巨大;黄土高原的形成、黄河泥沙含量的变化等时间跨越漫长,注意引导学生适应这种时空变化,培养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单元课时分配 内蒙古 甘肃省 宁夏 青海省 2课时 陕西省 山西省 四川省 1课时 河南省 1课时 内蒙古 甘肃省 宁夏 青海省 教学内容 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73—74页、82—8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充分运用地图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的位置,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2.通过对地形图判读,归纳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的地形特征及地形区分布。 3.通过查阅气候分布图和气候资料,对比归纳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