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833177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 课件(22张ppt)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26995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ppt,22张,课件,说“木叶”,单元
  • cover
(课件网)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 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 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林庚 说“木叶”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林庚(1910—2006),诗人、学者,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创作方面,他始终致力于新诗形式建构的开拓,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在学术方面,他在唐诗、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盛唐气象”这一重要的学术概念,有《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研究成果。本文选自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是一篇有关古典诗歌研究的文艺随笔。 一、背景介绍 2.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3.题目解说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以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目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形象。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二、梳理思路 第5段:承接上一段,说明“木”具有这一艺术特征的原因在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关键句: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即有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关键句: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第7段:总结全文,“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⒈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