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895724

浙教版(2020)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 第5课 初识物联网 说课教案

日期:2025-05-05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133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版,2020,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5课
  • cover
《初识物联网》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初识物联网》,下面我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意图五个方面向评委们汇报。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是浙江教育-出卷网-出版的《信息技术(八年级下)》的第 5 课,主要包括物联网的概念、特征和架构三部分内容。前面,通过第一单元《走进网络》的教学,已为本课教学作了较好的铺垫,本单元后面四课的教学则是对本课教学的应用和深化,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螺旋上升的重要作用。教材设计者试图通过阅读、讨论、探究、实践等活动,来优化课堂结构,达成教学目标,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感性迈向理性,从单一迈向发散,从形象迈向逻辑。关于本课,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联网的应用实例,但是对物联网的内涵还知之甚少。儿童的认知特点告诉我们:教学的起点往往要从已有的经验起步,新知的探求往往以熟悉的事物为背景,能力的培养往往以认知冲突为突破口。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积极地通过实例体验和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具体感知,借助形象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高水平转化。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对生活中物联网的探讨,了解物联网的概念,感受万物互联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探讨和观察身边的物联网应用实例,了解物联网的特征。 通过绘制物联网数据传输的简单流程图,了解物联网的架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物联网的概念、特征和架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物联网的架构。 ( 1 )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基于学科思维,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3’30”)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因此,实施思维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一贯的教学主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四个步骤: 创设情境,诱发思维;对比学习,激活思维;深入探究,拓展思维;归纳总结,提升思维。 步骤 1. 创设情境,诱发思维。 在这个步骤中主要是新课导入。先展示物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应用场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第一个场景是小区大门口的车辆进出管理系统,第二个场景是小区大门口的行人进出管理系统,第三个场景是酒店大门口的红外感 应自动门。看了视频后让学生思考 3 个问题:1.这三个应用场景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3.说说这三个应用场景的不同之处?可组织学生与同桌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顺势引出物联网。这样做,通过实例驱动,诱发学生思考,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为新课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步骤 2. 对比学习,激活思维。 在这个步骤中,有 3 个环节: 环节一,学习物联网的概念。可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进行自主探究,自己来得出什么是物联网。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不同行业万物互联的场景图,并与同桌分享生活中其他的物联网应用场景。在组内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再选择几个学生面向全班来谈谈物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最后,教师小结。这样做,把课堂交还给了学生,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真正理解了物联网的概念,使概念的学习不再停留在死记硬背。 环节二,理解物联网的基本含义。先让学生观看一个微视频《物联网的起源》,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前世今生,同时让学生思考 3 个问题:1.是谁首次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你认可“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的观点吗?3.实现“万物互联”需要用到哪些技术?学生回答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