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97951

语文五年级下北师大版《题西林壁》课件2

日期:2024-06-1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85次 大小:7576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语文,五年级,北师大,题西林壁,课件
  • cover
课件26张PPT。登飞来峰王安石 宋飞 来 峰 之 景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极言其高,夸张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 因为 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译文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阻隔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 小结拓展阅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题 西 林 壁题西林壁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跟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抬 头 仰 望低 头 俯 视 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跟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从这一、二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 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 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 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 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题西林壁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测一测: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这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拓展阅读:   两诗都写游山,都是借观景议理;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连结句用“缘”字导引主题都相同,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区别:一是《登飞来峰》抒写个人胸怀抱负,《题西林壁》谈论普遍认识规律。二是《登飞来峰》正面写登高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题西林壁》反面写“身在此山中”的做法导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结果。鉴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