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 思考: 1.你听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什么场面? 《格尔尼卡》 毕加索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西方现代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从小受当美术教师的父亲的影响学习绘画,后如巴黎罗那和马德里的美术学院学画。其作品手非洲黑人艺术、原始艺术、东方艺术及塞尚的影响。1906年至1907年间,开始对绘画形式结构进行探索,并创造出立体主义风格。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思考: 《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画家为什么要创作这一幅作品呢? 历史背景 1937 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正逢小镇集市,市民毫无防备,人们仓皇逃跑,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却又低飞,跟踪并扫射逃跑的人们。居民伤亡惨重,具不完全统计,1500多人当场被炸死,3/4的建筑被彻底毁灭。当时侨居在巴黎的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义愤填膺,放弃了原本创作的一幅作品,转而用六周时间来完成这幅长776.6厘米,宽349.3厘米的壁画。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 小故事:谁的代表作? 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毕加索站在门口,给每一个进入艺术馆的德国军人一张《格尔尼卡》复制品。 德国军官说:“这是您的代表作吗?” “不,”毕加索说:“是你们的代表作”。 格尔尼卡(壁画,349.3厘米×776.6厘米,现藏于西班牙马德里苏菲亚王妃 艺术中心)1937 毕加索。 1.画中都画了些什么? 2.画中各要素都有什么表情和象征意义? 思考讨论: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 被践踏的鲜花、残缺的肢体 号啕大哭的母亲 濒死长嘶的马匹 这些都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怒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灯 举灯的女人 牛 从楼上跳下的人 抱着已死孩子的女 人仰天哭喊,是人类受 苦难的普遍象征。 局部欣赏 倒在地上的战士手握着一把断剑 的剑柄,肢体残缺,死不瞑目,剑旁 有一朵鲜花,是对死去战士的哀悼。 代表受苦的人民。 局部欣赏 举灯的女人,画家 3 岁时历 经地震灾害所留下的印象。代表 着受苦的人民。 局部欣赏 从楼上跳下的人神 情中流露出的是惊恐和 绝望。代表着受苦的人 民。 局部欣赏 在一片混乱、 嘈杂声中, 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 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剧的气氛,就像一个“冷酷的梦境”,代表着受苦的人民。 局部欣赏 马在死亡之前嘶鸣,显示 了最后痛苦之中的抽搐。代表 受苦的人民。 局部欣赏 牛在冷漠中蕴含着一 种威胁,其残忍的狞笑 , 代表着法西斯的残暴。 局部欣赏 形象 表情动作 象征意义 抱孩子的母亲 仰天痛哭 战士 死不瞑目 举灯的女人 举着灯 坠楼的人 惊恐坠楼 灯 锯齿状白光 马 仰头哀鸣 受苦的人民 牛 咧嘴冷漠 残暴的法西斯 小结: 这些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象征含 义。整件作品充满了悲伤、痛苦、恐惧, 控诉了法西斯的冷酷和残暴。 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