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99614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资料

日期:2025-11-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27012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高中,语文,一册,教学,参考资料
  • cover
《沁园春·长沙》的二维解读 冯习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7年第8期 ?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普遍认同的,虽然语文教材多次修订,但这首词一直被高中教材选用。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作者对青年时期长沙生活的回忆,激发青年人的豪情壮志或启发思考当时中国革命主力军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这首词概括为“表达了青年人的远大抱负”,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的,而把这首词概括为“激发青年人的豪情壮志,或启发思考当时中国革命主力军的问题”,是针对文本对读者的生成效应而言的。   在《文学文本解读》中,王耀辉先生把解读分为一般性解读和批判性解读。“激发青年人的豪情壮志”是一般性解读的生成结论,“启发思考当时中国革命主力军的问题”是批判性解读的生成结论。 一、激发青年的豪情壮志   词的上阕,呈现在读者眼中的是一派壮丽的湘江秋景。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渲然得一片嫣红,比三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晴空映射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练,秋江碧波,从岳麓山下蜿蜒流过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边,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看”字总领的七句,呈现的是四幅图画,描绘出立体的寥廊万里、绚丽多姿的湘江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咫尺应须论万里”的大手笔,是豪放派的杰作。   这首词,是对秋愁、秋怨诗的翻新。“秋风秋雨愁煞人”给人一种沉靡感,“无边落木潇潇下”给人一种失落感,即使范仲淹“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塞下秋景给人辽阔豪放的感慨,也是一种悲切的壮观。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给人以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但这种美给人的又不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在汹涌澎湃的疾风骤雨中搏击的外在驱动力,而是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稳重冷静。   词的下阕,作者回忆了青年时期的长沙生活。“携来百侣曾游”中的“百”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万”字与上阕中的“万山红遍、百舸争流、万类霜天”中的数字相呼应,给人以火烧燎原的豪迈感觉。作者虽然把自己的青年生活看作轻松的游”,但这种“游”不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嬉戏追逐,而是阵容庞大的规模行动。指指点点这一动作看起来多么寻常、多么轻松自如,如同交头接耳、茶余饭后、街谈巷议,但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青年人指点的不是家务琐事、名媛绯闻,而是国家的万里江山、国家的前途命运。   整首词,无论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数词还是动词的选用,呈现的都是一种豪迈的气势,青年读者在这种氛围中受到熏染,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远大抱负、豪情壮志,是一种有为人生的平静心态。 二、启发思考当时中国革命主力军的问题   毛泽东在长沙生活了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他既是一个青年人,又是一个革命者。   他的求学生涯计8年时间。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和革命生活。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工作,长达8年之久。1911年春,他首先入读湘乡驻省中学半年,投身新军当兵半年,之后又报考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校、商业学堂、高级商业学校、湖南省第一高等中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