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知识点 第二单元微生物 第1课发霉和发酵 发霉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探究馒头发霉的条件: 问题:馒头在温暖的环境下容易发霉吗? 假设:馒头在温暖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实验步骤: (1)将同一个馒头切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小片。 每小片馒头都滴2滴水。 (3)将小片馒头分成两组。 (4)一组放入冰箱冷藏室,另一组放在温暖的地方。 (5)一周时间后取出进行观察比较。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问题:馒头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吗? 假设:馒头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实验步骤: (1)将同一个馒头切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小片。 将小片馒头分成两组。 (3)一组烤干减少水分,另一组第2滴水。 (4)将两组馒头放在相同温暖环境下 (5)一周时间后取出进行观察比较。 实验结论:馒头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3、据明代学者李日华的《紫桃轩(xuan)杂缀》所载:黄山多猿猴,春夏采集花果于石洼中,发酵后酝(yiun) 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很早以前,人们发现了食物发霉、发酵的现象,但其中的秘密,当时的人们并不清楚。 第2课观察微生物 显微镜问世以来,人们对发霉等现象的原因有了更多的认识。 食物上的霉,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叫霉菌。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以看清它们的结构。食物等物品的发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长发育的结果。 在我们身体的里里外外,生活着不计其数的微小生物,当人类发明了几百甚至上千放大倍率的光学显微镜后,才得以看清了它们的真面目。 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光学显微镜(可放大300倍)观察人的牙垢( gou),发现人的口腔中竟然生活着许多“小动物”,他惊叹道:“在 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惊叹。 当可放大上万倍的电子显微镜问世后,人们发现了比细菌还要小很多的生物病毒。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7、在“微生物王国”中也有特殊的“公民”,如蘑菇和木耳,它们是“微生物王国中的巨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看到。 第3课微生物和我们 1、 2、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 3、随着关于“微观生命世界”的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变。 4、了解玉米的防霉技术 人们通过哪些方法防止玉米发霉 不同的防霉方法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晾晒玉米 真空包装玉米 做成玉米罐头 冷冻玉米 不断发展的防霉技术,让食物更好地保存下来。说一说食物的保存对我们的影响。 5、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的一天,弗(fU)莱明在研究导致伤口感染的葡萄球茵时,发现葡萄球茵培养基不小心 被青霉茵污染了。用显微镜更仔细地观察后,他惊讶地发现:这种青霉菌的某种分泌(mi) 物居然抑制和杀死了它周围的葡萄球菌。他将这种分泌物称为青霉素。 后来,经过提纯后的青霉素被制成抗生素药剂,大量生产,广泛使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许多药物都是通过抑制和杀灭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来治疗各种疾病的。 6、青霉素虽然功效强大,但在注射前,一定要先做皮肤过敏试验(皮试),确认无过敏反应才能使用。否则,注射后,身体可能会产生严重过敏反应,危及生命。 少年儿童安全用药须知 如有过敏史,要提前告诉医生; (2)遵医嘱,用法用量要精确; (3)服药如不适,要立刻告知大人; (4)注意保质期,不吃过期药; (5)过期药品应通过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处理。 第4课传染病的防控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大部分来 自微生物。 1918年世纪大流感 1918年3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一个军营的一些士兵得了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主要症状是头痛、咳嗽、发热; 4月,英法军营流感暴发; 5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