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单元: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1信息系统的设计 一个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从解决实际问题开始,即我们必须知道 为何要建立该信息系统。接着我们需要思考建立该信息系统是否可行, 即需要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在项目投资决策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的社会、技术、经济分析与论证,并对其做出可行或不可行评价的一种科学方法。 A、可行性分析 1.社会可行性。 主要从政策、法律、道德、制度等社会因素论证软件项目开发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运行环境可行性和法律可行性。 2.技术可行性。 主要是从技术角度出发,决定软件项目开发的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限定条件下,功能目标是否能达到; (2)利用现有技术,性能目标是否能达到; (3)对开发人员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并说明是否能满足; (4)在规定的期限内,开发是否能完成。 3.经济可行性。 通过比较成本和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社会效益),可以判断要立项的软件项目是否值得开发。 经过以上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才能决定该信息系统是否需要开发。如果确定要开发,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 B、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从客户的需求中提取出系统能够帮助用户解决的业务问题,通过对用户业务问题的分析,确定系统的功能、性能等,最终描述为具体的信息系统需求规格说明。 不同人的需求是不同的。普通用户一般不关心系统如何实现,对系统的技术细节不感兴趣;而信息系统开发者则需要了解系统如何工作等更详细的内容,因为他们关心系统将如何支持业务过程。只有信息系统 开发者和用户在对系统需求达成一致之后才能开始设计系统,否则,对 需求定义的任何改变都可能导致开发上的大量返工。因此,系统的需求分析应该是开发人员和用户或客户-起完成的。 C、数据存储 通过观察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层次图,大家是否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信息系统要采集信息,一定会产生数据,这些数据存储在什么地方才能让系统很方便地找到呢 1.数据可以存储在自定义的文件中。 2.数据可以存储在自己建立的电子表格( 如Excel)中。 3.数据可以存储在专用的数据库中。 D、概要设计 概要设计是用户需求与软件详细设计之间的桥梁,是将用户目标与需求转换成具体的功能界面设计方案的重要阶段。 概要设计需要对软件系统的设计进行考虑,包括系统的基本处理流程、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 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为软件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 显然,概要设计建立的是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与计算机无关。概要设计报告由开发者根据需求分析报告的要求进行编写。 完成概要设计后,就要进行详细设计,然后进行编码实现及测试。 E、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个信息系统的研制,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经过开发、使用、维护、修订,直到最后终止使用而被另一个信息系统所取代,就像是一个生命体从孕育、出生、成长到最后消亡,这个状态变化的过程称为信息 系统的生命周期( life cycle )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测试、使用和维护几个阶段, 相邻的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每个阶段都以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果为基础。 F、快速原型模型 对于如何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我们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前面的学校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采用的方法是先快速、粗略地设计一个系统模型,然后交给用户即学校进行审核或评估,再根据学校提出的修改意见和需求进一步修改、 完善系统:之后将修改过的系统再交给学校评估, 由此循环反复,最终形成一个确定的系统。这种开发模型被称为快速原型模型。 使用快速原型模型的基本过程如下,如图3. 1.5所示。 (1)用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