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捏制陶瓶·石湾陶塑》课件教学设计 课题 《捏制陶瓶·石湾陶塑》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劳动与技术 年级 初中 教材分析 本课讲解了中国的陶文化,制作陶艺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带领学生通过实践慢慢熟练,带领学生了解陶瓷的历史发展情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热爱陶艺,进而热爱民族艺术,并由此走进陶艺,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学习目标 1、明白什么是陶瓷,陶瓷的制作工艺,陶瓷的特点。2、通过小组讨论,观看视频,动手实践掌握陶瓷艺术的制作工艺,了解陶瓷在中国艺术文化长河的地位。3、通过欣赏陶瓷艺术,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点 掌握陶瓶的制作工艺,体会陶瓶艺术的特点。 难点 认识陶瓷艺术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意义,培养传承文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学生了解陶瓷的历史发展情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爱陶艺进而爱民族艺术、爱祖国。展示两件陶瓷作品。教师提问思考:为什么陶塑被称为“泥与火”的艺术?是不是与其制作工艺相关呢?视频播放,寻找答案2、板书课题:《捏制陶瓶·石湾陶塑》 阅读课件思考交流观看视频齐读课题 以此导入既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够联系课程内容。通过观看视频可以更直观的了解陶塑,并且带着问题观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意力更加集中。 讲授新课 一、我们先来了解如何捏制陶瓶。师:同学们联系平时的见闻,猜想陶瓶的捏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和工具呢?课件展示材料与工具陶泥、拉坯机、喷壶、颜料、釉料、箱式电窑等。制作步骤将大小适中的陶泥放在拉坯机转盘的中心,按压陶泥,使其稳定在转盘上。启动拉坯机,用喷壶使双手及泥块保持湿润,用挤捏、按压的方式调整泥块位置,使其稳居转盘中心。陶泥固定在拉坯机中心后,用大拇指按压泥块顶部,向下压出凹槽。左右手分别在陶泥凹槽两边向上提拉,将陶泥拉高拉薄。拉成的直筒状雏形后可根据自身喜好调整形状,直至满意为止。关闭拉坯机电源,待作品自然晾干至干燥状态,即可上色或上釉。待颜料或釉料干后,将陶器放入电窑中,使之在1000 ℃左右的高温中煅烧7个小时。冷却后取出陶器,完成制作。安全提醒1、要规范地按照要求使用制陶工具,避免发生事故。2、手上有创伤时,不要制陶,以免感染伤口。技术提示:1、制陶过程中,保持泥坯处在拉坯机转盘的中心位置。2、拉坯时,保持双手和泥坯湿润,两手用力均匀。3、陶泥干透后,才能上色或上釉,以防釉质脱落。4、烧制时,仔细观察陶泥是否完全干透,防止陶器爆裂。拓展创新:1.尝试使用拉坯技术制作不同形状的花瓶。2.圆形陶瓶是用拉坯技术制成的,那么方形陶瓶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呢?请尝试动手做一做。3.制作陶瓶时,试着用陶泥手捏一些装饰物,贴牢在瓶身上,形成美丽的装饰图案。拓展延伸:方形陶瓶制作过程播放视频二、介绍石湾陶塑师:中国陶塑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种艺术形式已出现。中国的秦兵马俑、唐三彩、宋瓷与明清瓷器等都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课件展示图片秦兵马俑特点: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中的一个类别。秦兵马俑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文化意义: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2、彩陶特点:彩陶以整体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文化意义: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唐三彩折射出唐代的辉煌和荣耀。3、宋瓷 特点:单色釉高度发展,色调优雅。文化意义: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4、明清瓷 特点:图案多为山石和花卉,颜色以艳美和明快的青花为主。文化意义:明清时期青花瓷的烧造技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师:“石湾陶,景德瓷”是中国陶瓷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