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115622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28.2.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1817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数学,九年级,下册,28.2.2,应用
  • cover
28.2.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并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方法来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进一步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 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般要满 足50°<α<75°.现有一个长5m的梯子.试问:当梯子的底端距离墙角2. 4m,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先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后,分析出其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并与学生一道获得问题的答案. 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2012年6月i8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在离地球表面343 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组合体运行到地球表面犘点的正上方时,从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最远点与P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km,π取3.142,结果取整数)? 分析与解 从组合体上能直接看到的地球上最远的点,应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如图,⊙O表示地球,点F表示组合体的位置FQ是⊙O的切线,则Q点是从组合体上观测地球时的最远点,的长就是地球上两点P、Q之间的距离,这时可利用 得到α≈18.36°,故的长为,而观测到的最远点与P点的距离约为2051km.需引起学生注意的是,P、Q两点的距离指的长度而不是线段PQ的长. 例2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上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 分析与解 可根据仰角和俯角定义知, 【教学说明】上述两道例题可让学生自主 探索,也可相互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获得解答过 程,学生自查,增强解题技能.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建筑物BC上有一旗杆AB,由距BC 40m的D处观测旗杆顶部A的仰角为50°,观测底部B的仰角为45°,求旗杆的高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同学们对公园的滑梯很熟悉吧!如图是某公园“六 一”前新增设 的一台滑梯,设滑梯高度AC=2m,滑梯着地点B与梯架之间的距离 BC = 4m. (1)求滑梯AB的长(精确到0.1m); (2)若规定滑梯倾斜角(∠ABC)不超过45°属于安全范围,请通过计算说明这架滑梯的倾斜角是否符合要求? 3.如图,在一次龙卷风中,一棵大树在离地面若干米处折断倒地B为折断点,树顶A落在离树根C的12m处,测得∠BAC=45°,则此棵大树原长为多少米?(精确到0.1m). 【教学说明】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与学生一道分析解题思路,探讨构建直角三角形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对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指导,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在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演练”部分.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不妨说说看. 【教学说明】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总结解题思路,解题方程,进一步积累解题经验,并听取学生的疑问,及时查漏补缺.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从教材P77~79习题28.2中选取. 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的“课时作业”部分. 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时要尽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增强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