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142213

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3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31032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北京,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 cover
经过时间 一、教材分析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是京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任务是通过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二、学生分析 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时间的内容,认识了时针、分针、秒针,知道了整时、半时的表示方法。三年级,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24时计时法,大多数学生对两者之间的转换也能正确书写,但也有部分学生还无从下手。区别在于前者时间的呈现上采用的是普通计时法,而本课时间的呈现既有普通计时法又有24时计时法,需要学生主动调用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计算方法上二年级上册只呈现了借助钟面进行口算,本课除了呈现钟面数出经过时间,还呈现了借助数线图来加深理解并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三、教学思路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调用学生原认知,使学生借助钟面法、数线法、计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达到学生灵活解决经过时间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4、 教法和学法 教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本节课处在一个又一个活动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新知识。 学法: 1、小组合作,探究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动手操作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拨一拨手中的表盘,同桌同学轮流操作,验证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不同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性。 五、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 2.深化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借助钟面法、数线法和相减法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算法多样化。 3.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段计算求经过时间的解题思路。 七、教学流程图 (一)引入情境,引发思考。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四)灵活运用,解决疑难。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从情境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9:00开车,下午6点到) 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师:那么到奶奶家到底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可以画图,也可以计算) 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老师巡视。 请学生到黑板前说说自己的做法: 可以直接在钟面上数一数。 到奶奶家要坐9小时的火车。 到底是不是9个小时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教学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加强他们的观察与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时针、分针在钟面上所经过的时间,强调24时计时法,练习表达,感知算理。 【教学意图】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表盘上时针转动的曲线,并将曲线拉直成为一条线段,使学生感受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使学生头脑中抽象的表盘立刻变得直观,并且可操作性更强,学生通过数线段就可以算出经过的时间。 先求出上午坐火车的时间,再加上下午坐火车的时间。 可以算一算。12-9=3(小时) 3+6=9(小时) 我是这样计算的:下午6时是18:00, 18-9=9(小时)。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解决问题更方便快捷?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回忆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怎样知道解答得对不对呢? 【设计意图】在借助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