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课雾和霜 【课标要求】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14.1)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14.2) 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2.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自然界露和霜的存在现象,认识露和霜,知道露和霜形成的原因。 2.通过收集实验资料,进行模拟实验,推测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原因,能制造“露”和“霜”,会比较自然界中的露和霜的区别。 3.结合露和霜的形成条件,自主探究雾凇形成,总结实验中该注意的问题,通过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导露和霜的成因; 难点: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有根据地推导露和霜的成因,并设计实验模拟露和霜形成。” 【评价任务】 任务一:认识自然界的露和霜。(目标检测1) 任务二: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目标检测2) 任务三: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目标检测3) 【资源与建议】 1.学生准备:金属小桶、冰块、食盐、药匙、有关露和霜的视频资料等。 2.以”露和霜的形成”这一天气现象为线索,认识什么是露,什么是霜,知道它们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露和霜,了解它们的形成,并通过类比推理解释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原因,经历观察-猜测-探究-解惑的过程。 【学习过程】 课前探究 任务一:认识自然界的露和霜。(目标检测1) 一、情境聚焦 1.生活中有常见的自然现象,教师出示多篇露和霜的图片欣赏,观察露和霜的图片,说一说露和霜的形态。 2.露其实就是一粒一粒的小水珠。 3.霜不是小水滴,是固体的。 4.霜像小雪花,像冰。 5.解释露和霜出现的时间。 6.生讨论得出:它们一般是在早晨会出现,我在早晨见过。露是在秋天的早上出现的因为秋天的早上比较冷;霜在冬天的早上出现,因为冬天的早上也比较冷。 7.教师点评小结:是霜和露一样是在比较冷的天气才会出现。 评价标准:(1)积极思考,主动交流(2)发言时声音洪亮;(3)阐述自己的猜想时有理有据。 任务二: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目标检测2) 方案探究: (一)基础活动 制造“露” 1.猜一猜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猜测。早上下了点毛毛雨,露就落在了草叶上;天冷了,草叶上的水滴蒸发不了就留在了草叶上形成了露,天气更冷,就形成了霜。 3.空气中有水蒸气,可能是天冷了就变成了水滴,在草叶上形成了露。 4.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怎样知道呢 5.生实验验证,制造“露”。 6.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图片中的实验器材讨论想法,形成方案。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给出建议。 7.用冰块温度降低用冰块。 把冰块放到小水桶里降温,但要注意实验前先将小桶外壁擦干净,不要保留水珠。 8.小组长组织自己组员开始实验及时记录。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9.实验结束,小组代表交流展示。 10.外壁擦干后的水是空气中的水分,也就是水蒸气到冰冷的桶外壁变出来的。 教师点评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附着在桶外壁上形成的露。 师小结: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进阶活动 制造“霜” 1.猜测霜的形成条件。 从见到霜的形态以及季节入手去猜测霜的形成首要条件是什么。(能结冰的低温。) 怎样才能让周围的温度降得更低呢 在学生想不出更贴切的方法时,教师适时出示方法:向冰块上撒盐,可以让温度更低。 2.学生分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后进行交流。 (1)取出小桶,用毛巾将桶的外壁擦干净,保证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