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3275

第一单元《光》复习教案

日期:2025-09-17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508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 cover
课 题 第一单元单元复习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能识别生活中的光源,理解光源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能举例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以及这一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影子的形成)。 2. 科学思维 能运用比较与分类的思维方法,区分光源与非光源、光的直线传播与折射现象。 能尝试用简单的思维导图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如将单元分为光源、传播、反射、折射四部分)。 3. 探究实践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如“铅笔折断”、三棱镜分光等),动手验证光的折射等现象。 能基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月相、日食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4. 态度责任 在小组讨论和练习中,愿意倾听同伴的观点,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感受光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探索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及其现象。这是本单元最核心的科学观念,是学习影子、日食、月相等知识的基础。 区分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单元知识的关键。 教学难点: 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复杂自然现象。 理解“人眼看见物体”的光路原理。过程不可见且较为抽象,是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 教具学具 课件(含思维导图框架、练习题)。 实验材料:手电筒、三棱镜、玻璃杯、铅笔、白纸。 小组合作学习单(含分类表、现象解释题)。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情境导入(3分钟) 1.问题激趣: “如果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放一个玩具,我们能看见它吗?为什么?” (预设:回顾光的传播特点) “为什么彩虹有七种颜色?铅笔放在水里为什么会‘折断’?” (引出折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激趣,回顾光的传播特点,引出折射现象,激发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知识梳理(10分钟) 1. 思维导图整理(小组合作) 教师提供框架,学生分组填写本单元四大板块: 光源(自身发光 vs. 非光源)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影子、日食) 光的反射(镜子、后视镜) 光的折射(三棱镜、水中“折断”的铅笔) 核心概念回顾 光源:萤火虫、蜡烛火焰( );月亮、白墙( )。 直线传播:影子、日晷、皮影戏(相关成语:一叶障目)。 反射 vs. 折射 : 反射:光遇到物体“反弹”(如镜子、猫眼反光)。 折射:光穿过不同介质“偏折”(如彩虹、水中铅笔“折断”)。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整理和核心概念回顾,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本单元知识,明确光源、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概念,强化记忆,提升知识整合能力,为后续应用和拓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验探究(12分钟) 1.实验1: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影子游戏) 用手电筒照射不同物体,观察影子的形成,解释“为什么影子形状和物体一致?” (预设:引导学生说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实验2:光的折射(铅笔“折断”) 将铅笔斜插入水中,观察“折断”现象,讨论“为什么看起来弯了?” 3.实验3:三棱镜分光(彩虹现象) 用三棱镜将阳光分解成七色光,解释“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实验探究,验证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和分光现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光学原理。重点重做实验1和实验2,旨在加深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现象的理解,突破学习难点,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证精神,使抽象知识具象化,增强学习效果。) (四)练习巩固(10分钟) 1. 选择题抢答(课件题目) 如:“下列属于光源的是?(A萤火虫 C蜡烛 D火焰)” “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D铅笔‘折断’)” 2. 现象解释(小组讨论) “为什么军训时向右看能对齐?” (预设:光的直线传播) “汽车后视镜是什么原理?” (预设:光的反射) (设计意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