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探秘生物体的基本结构 显微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到的事务。 1590年荷兰詹森父子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昆虫的复眼。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显微镜首次发现了“格子”状结构,并用cell(细胞)命名。 1675年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惊喜地发现了微小生物。1993年德国物理学家鲁斯卡发现了比细菌还微小的病毒。 显微镜主要由两组透镜组成,其中装在镜筒上方,接近眼睛的透镜组叫目镜;装在镜筒下端,接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组叫物镜。 显微镜的结构从上往下有:目镜、镜筒、准焦螺旋、物镜、镜臂、载物台、反光镜、镜座。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一般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洋葱表皮都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格子”组成的。 生物的细微结构一般需要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①取镜和安放 ②对光 ③调节。取镜时注意: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平放在桌面上。 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通过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可以增加目镜中标本图像的亮度。 倍数高的显微镜,看到的图像大,看到的范围小;倍数低的显微镜,看到的图像小,看到的范围大。 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①擦拭载玻片、盖玻片;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③在洋葱内表皮上用刀划出一个约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④用镊子小心撕取洋葱内表皮;⑤将洋葱内表皮置于载玻片的清水中,使之平铺开;⑥从一侧开始慢慢盖上盖玻片,不能有起泡产生;⑦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染液,如碘酒,给洋葱表皮着色;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取多余的染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均匀染色。 动植物都是由类似于“小格子”(内部填充复杂物质)的结构组成的,这种结构称为细胞。 1858年中国科学家李善兰在其译著《植物学》中将“细胞”作为“cell”的中文译名。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有部分相同的特点。 人体需要的七大营养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膳食纤维、水。 第二单元 微生物 在探究“温暖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的实验中,相同的条件有水分、空气等,不同条件是温度。 在探究“馒头在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吗”的实验中,相同的条件有温度、空气等,不同条件是湿度。 防止物品发霉的办法有冷冻、烘干、真空包装、晒干等。加工食品中放入干燥剂的作用是吸收水分,防止食物发霉。 瓜果发酵可以制成酒。大米发霉辨别方法:闻、看、摸。馒头的制作需要酵母。 食物上的霉,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叫霉菌。食物等物品的发霉就是霉菌生长发育的结果。 当放大数万倍的电子显微镜问世后发现了比细菌更小的生物———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等)。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型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微生物。微生物中蘑菇和木耳比较特别,被称为“微生物王国中的巨人”,还有牛肝菌、榛蘑。 微生物不分雄雌,它们的繁殖方式与众不同,靠自身分裂来繁衍后代,只要条件适宜,通常2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1分2,2变4,4分成8....就这样成倍的分裂下去。例如一个细胞,2小时能分裂6代,32个。 霉菌是食物发霉、腐烂、变质的罪魁祸首,对人体有害。在肠道内生活的乳杆菌、双歧杆菌有助于人体对食物营养的消化吸收,对人体有益。所以,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 1928年弗莱明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时发现了青霉素。注射青霉素前一定要先做皮肤过敏试验(皮试)确认无过敏反应后才能使用。 酸奶是鲜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通过发酵制成的。 地球上的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类。 少年儿童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