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240182

2021-2022学年中职语文语文版基础模块下册 22《石钟山记》 教案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399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021-2022,学年,中职,语文语,文版,基础
  • cover
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再次熟悉课文翻译。 2.结合考纲,掌握重点字词句。 3.了解各段大意,掌握主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重点实词,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作者勇于质疑,注重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由唐宋八大家导入。 二、复习课文 1.整理文学常识。 学生自读,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文体; 作者; 出处; 写作特点; 主旨。 给定时间,让学生当堂识记。 2.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 学生分组翻译,合作完成重点字词句的整理。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文言特殊句式。 3.分析课文内容,掌握主旨,学习作者的精神。 老师布置思考题:全篇共有3段文字,如何概括每段文字的大意? 老师提示:结合“阅读提示”中的相关语句:作者不囿于旧说,而是通过实地考察,对石钟山命名的缘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指出了前人不能作出正确解释的原因,从而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结论。 第1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旧说表示怀疑。 第2段: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第3段:概括前人不能作出正确解释的原因,得出结论。 4.比较《石钟山记》和《褒禅山》。 相同点:都是游记,都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都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 不同点:(1)叙议结构顺序不同;(2)论述事理不同;(3)记游描述侧重点不同。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复习,不仅疏通了该段的重要字词句,而且了解了文章各段的大意,应该说,关于石钟山的命名,无论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石相搏论”,还是唐代李渤的“扣石发声论”,苏轼都持怀疑的态度,并提出了怀疑的依据。而他带着疑问,在送子赴任途经石钟山时,亲临绝壁,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他得出了“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的结论,我们要学习他那种勇于质疑、善于思考、大胆探索、注重实践的精神。 【作业布置】 1.复习本堂课内容。 2.完成本课练习。 PAGE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