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24102

归园田居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142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园田,教学设计
  • cover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作者:袁海林 课文赏析: 陶诗素面朝天,平和本色,如诗中太极,《归园田居》即是明证。纷乱的世道,幻灭的理想,困厄的家境,自由的本性,躬耕南亩之苦,逃离重负之乐,一切藏而不露,点到即止,深沉含蓄;方宅草屋,鸡鸣狗吠,桃李竞艳,袅袅炊烟,皆是舒徐不迫,信手拈来,触目成趣;近景远景,视觉听觉,泼墨特写,回环照应,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天然精巧:实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教学创意: 多数学生不认同此诗,瓶颈在于其诗风的平易本色。而诗风常常取决于生活积淀,尤其是苦难的积淀。学生缺乏丰厚的生活阅历,很难穿过诗歌淡到极致的语言去常中见奇,所以读诗先读人,先读懂诗人的苦难。在品读中抓住“归田”缘由,融入陶渊明的理想与社会现实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诗人的心灵困境及渴盼归田之急切;然后在写田园生活诗句中去感受其情感酝酿的深度及表情达意的含蓄、平和,领略其看似散漫实则精妙的自然诗风,突破瓶颈。 教学过程: 任务:品味陶渊明淡而远的诗风。    一、简介陶渊明其人 东晋以来,玄学清谈之风盛行,文学成为牺牲品,惟陶渊明独步天下,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世家子弟,祖上历任官职,不乏门第。儒家文化中经世济国的理想他不是没有,但国难家难接踵而至,家道中落,中年丧妻,常年病弱,困至乞食。他有心无力,进不足谋国,退难以谋生。面对如此现实,除了缅怀遗烈,消极的不合作,渊明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加之天性崇尚自由清闲,于是他解甲归田,在广袤的家居生活空间里构造自己的理想与趣味。 其诗风淡而悠远,无论是微云孤岛、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是手到成文,触目成趣。这节课我们通过对其诗作《归园田居》的赏析品味其平淡而又醇厚的诗风。    二、探“归田”缘由,感受渊明内心困苦 归园田居》写于其归田后的第二年,即作者42岁之时。请以平和徐缓的语调读完全诗,解决为什么“归”的问题。 ①缘何而归? 提示:“性本爱丘山”中“本性”使然。 ②对于已流走的岁月,渊明如何评价? 提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把自己曾涉足的社会比作“尘网”,自己在这张网中挣扎,想想作者落下这两个字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厌倦)现实由不得渊明不厌倦,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19岁,遭遇淝水之战;21岁,司马父子擅权;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40岁,刘裕杀桓玄,弑晋安帝,立恭帝;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各路人马无不是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真是“乱了看惯了,篡也看惯了”。而且身在官场之中,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使舵,相机而动,委曲求全,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渊明而言,确是一张压抑心志的大网。 ③既是时俗构成如此令人疲倦的网,诗人当初为什么要踏进去?可以用学过的诗句回答。 提示:a. 心为形役,暂求果腹。(《归去来兮辞》) b. “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他曾想从戎戍边,为国家统一作一番事业,但偏安的东晋王朝无意也无力完成这一使命,此理想化为灰烬。但生逢乱世,渊明不肯老死穷庐,他时仕时隐,甚至年近40还不曾泯灭出仕之心:“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只可惜渊明一个穷病书生,人微言轻,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不仅于国事无丝毫补益,作为一家之长,居然无法保家,一家老小穷至乞食而活,反观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处境,渊明真切的感受到这几十年的选择是一个错误。 ④因此,一个“误”字,包含了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a. 一个迂阔书生大半生的奔走被否定,实在是道不尽的辛酸。 b.这种感受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参透世情的大彻大悟,这个社会不属于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