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 课型课时:以综合为主的欣赏课 1课时 教材选用:选自人民音乐-出卷网-六年级上册第1课《芬芳茉莉》 教材分析: 江苏民歌《苿莉花》 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五声徴调式,单乐段,起、承、转、合性结构,具有小调体裁的典型特征。第一乐句由两个短分句组成,二者旋律相对称,歌词重叠,落音相同;第二乐句承接上句并引出新的乐思;第三、四乐句为“转”与“合”的紧密衔接,一气呵成,其中切分节奏的运用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整首歌曲一字多音居多,旋律以级进为主,间有小跳,使音乐显得清丽流畅,委婉妩媚,充满了江南水乡的典型风韵,被誉为江南民歌“第一歌”。 东北民歌《茉莉花》 东北民歌《茉莉花》的唱词与江苏民歌《茉莉花》基本相同,属“同词异曲”。它十分巧妙地借用了江南小调的音调框架,融入了东北地区质朴的特点,在调式、旋律进行以及村词处理上作了很大改变,使歌曲更具本地特色。如:旋律进行中的大跳明显增多,上下行的幅度比较大,在结尾处把高音加以延长,注入了富有东北“二人转”特点的村词“啦”、“呀”、“哎哟”、“哪”、“嗯啊”、“哎嘛呀”、“嗯哎呀”、“呀呀依呀”等,别具风味,突出了东北人豪放、快言快语的性格特点。如果说,江苏民歌《茉莉花》柔婉清俊,散发着一种“阴柔”之气的话,那么东北民歌《茉莉花》则是粗犷铿锵,融入了一股阳刚”之风。 河北民歌《苿莉花》 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同名、同题,是一首以同名但词曲皆有变化而传唱于异地的民间小调,属于汉族民歌中的“变体流传”。歌曲音域宽阔,明快暸亮,具有中国北方小调的风格特点。从唱词上看,它与江苏民歌《莱莉花》第一段是相同的,但第二、三、四段中则转为叙述《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歌词融人了较多的叙事、说唱特征。由于句幅的加宽、音调与基本节奏型的改变,以及“#5”和“#1”的使用,加之在最后还有一个旋律材料取自昌剧“四平腔”常用的拖腔,使全曲给人以刚直、爽朗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音乐感受表现能力,随着学生认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其音乐感受欣赏与理解能力也应随着其年龄增长有所提高。教师应坚持以审美为核心,不断挖掘音乐“美”的内涵,增强其音乐文化理解力、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本课教学中运用了演唱、体态律动、合作、探究等教学手段,从审美出发,在音乐实践中解读文化语境。 设计理念: 茉莉花清新、淡雅,它虽没有娇艳的色彩,但它质朴纯洁,以谦逊的姿态开在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本课以三首不同风格的民歌《茉莉花》为主线,让学生在赏民歌、赞民歌、舞民歌、探民歌、鉴民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激发内心情感,体会音乐要素在中国民歌中所表现的作用。如:“下滑音”、“旋律起伏”“起、承、转、合”、“鱼咬尾”、等艺术创作手段所表达的文化语境。引导学生以自豪的情感表达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目标预设: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熟悉中国民歌的基础上知道《茉莉花》在中外传播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宽学生音乐文化视野,增进民族自豪感。 2.知识与技能:知道音乐要素在中国民歌中的表现作用,初步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三首茉莉花在旋律、语言、风格上的特征。 3.过程与方法:乐于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在聆听、模唱、律动、小组讨论中探究中国民歌风格各异的原因。 教学重点:归纳音乐要素在中国民歌中体现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旋律、语言、情绪等音乐要素了解三首《茉莉花》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 PPT、古筝、秧歌方巾、秧歌扇子 教学过程: 主要环节 设计意图 一、寓景于琴 【赏民歌】(一)谈话交流: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首筝曲《茉莉芬芳》,请同学们欣赏。(二)情境创设:师用古筝演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