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307780

人美版 五年级下册 17.雕塑之美 课件(共51张PPT)

日期:2025-05-03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262987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美,五年级,下册,雕塑,之美,课件
  • cover
(课件网) 《雕塑之美》 一、草原石人艺术 二、彩绘泥木俑艺术 三、雕塑艺术的再创作 四、其它雕塑作品欣赏 早期草原石人艺术 鼎盛时期草原石人艺术 一、草原石人艺术 早期草原石人 时间:(青铜时期,公元前1200—700年) 石人命名:以发掘地、归属种族命名 艺术特点:艺术符号的表达/符号性艺术语言多于写实性艺术语言 雕刻方法:多取完石进行圆雕,阴刻阳刻与线刻相结合 地点:清河县 名称:喀依纳尔一号墓地石人(阿勒泰切木切克石人) 位置:该墓地位于喀依纳尔村西南,墓葬为茔院式 特点:由长1-1.8米,厚0.1米的花岗片麻岩石板砌成。石板露出地面高0.2-0.3米。院内原有方形的石棺居中,边长2米。石人处于茔院的东面,由南向北一字排开,共是5尊石人。编号由南向北分别1-5号 摹绘图 切木尔切克喀依纳尔村/切木尔切克石人-2号,高0.7米 雕有头,脸圆形,口及两眼为圆窝状,鼻以线刻方直,颈肩与胸部之间雕刻环带纹样 切木尔切克石人-18号,高0.75米,宽0.8米,厚0.5米,浮雕人面、两臂、手,面呈椭圆形,宽眉、环状双眼,鼻子较直,翼部宽,嘴阴刻呈弧形,呈闭状,颧骨突出,上有凹坑,胸部雕刻呈连弧状隆起的环带纹,两手平置于胸前 喀依纳尔4号石人,石体长方,高1米,宽0.54米,颈肩分界不明显,面型呈椭圆,雕五官,环状小眼,弧眉,直鼻,阴刻一字形口,脸部下方部雕刻锯齿纹,颈肩和胸也雕刻环带纹,上垂两个大倒三角形。 喀依纳尔5号石人,高1.3米,肩宽0.58米,呈长方形,颈肩有分界,面部浮起呈圆形,弯眉,鼻直而方,翼稍宽,眼小,呈圆形,中间内凹,嘴阴刻呈一字形,颧骨处雕刻了两角相对称的三角形,石人颈肩雕刻环带纹,垂有两个倒三角形纹。 鼎盛时期的草原石人 时间: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 石人命名:以发掘地、归属种族命名 艺术特点:写实性艺术语言逐渐代替符号性艺术语言/造型更加接近“人” 雕刻形式:运用圆雕的雕凿方法,结合线刻,采用阴刻、阳刻的造型手段进行艺术表达 温泉县阿尔夏特草原 隋唐时期 公元6—7世纪 阿尔夏特石人 局部图 尼勒克县团结牧场突厥石人 伊犁、尼勒克团结牧场 隋唐时期 公元6—8世纪 局部图 对比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青铜时代 公元前 公元前石人 侧面图/局部图 伊犁草原突厥石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隋唐时期 公元6—8世纪 局部图 特克斯县草原突厥石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 隋唐时期 公元6—8世纪 昭苏县草原突厥石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 隋唐时期 公元6—8世纪 草原石人造型在时间轴上的变化 概括、符号化艺术语言 具体,更接近“人” 早期草原石人 (青铜时期,公元前1200—700年) 鼎盛时期草原石人 (三.隋唐时期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 历史悠久的城市———吐鲁番 瑰宝聚集的地下博物馆———阿斯塔纳古墓 二、彩绘泥木俑艺术 吐鲁番火焰山 吐鲁番坎儿井 吐鲁番葡萄沟 吐 鲁 番 苏 公 塔 吐鲁番千佛洞 概论 吐鲁番盆地内的高昌故城,曾经是汉代以后,元代以前西域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高昌故城东北的戈壁上的阿斯塔那墓葬群,保存了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高昌历史 高昌古城 阿斯塔那墓葬群外景 文物的挖掘与保护: 英、俄、日、德等帝国主义者曾大肆盗掘和劫掠 解放后,新疆对墓地进行了十余次大规模调研、发掘 出土文物: 墓志、绘画、木雕、泥塑俑、织物、陶木器皿、文书等各类文物上万件 概论 阿斯塔纳泥木俑 舞姬、侍女俑 骑马俑 镇墓兽 彩绘天王木俑 生肖俑、驼夫俑等 图一:张雄墓出土双环望仙髻女舞俑 图二:张雄墓出土锦衣仕女俑 图三:阿斯塔那188号墓出土半翻髻泥首仕女俑 图四:阿斯塔纳188号墓鹰髻泥首仕女俑 彩绘骑马武士俑 唐代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