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40530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5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184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荆轲,秦王
  • cover
《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2. 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2.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这一事件。 教法和学法 讲授 、自主研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谈话导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回顾文本情节 让生回顾情节,师作结:智取信物、悲壮出行、壮烈献身(按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陈述) 分析文本 1、欣赏慷慨激昂的易水悲歌。 学生读易水诀别一段,知晓文意。读后的感受?(悲凉、感伤、悲壮) 2、(学习场面描写:送别的悲壮、行为的激烈、场面的惊心动魄)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悲壮”的?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1)师引导学生本着这样的思路分析:在何地送?环境如何?送谁?都有谁来送?送别者衣着、肖像怎样?送别时心情如何?此情此景适合什么样的音乐?文中是怎样描写音乐的?有何妙处? 环境———通过环境来写其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中的“萧萧”。“风萧萧”三字带出了一片高秋之意。表面上写天气的寒冷,点明了时间、环境,实则写人物内心的凄楚、悲壮。渲染了萧索、悲凉、肃杀的氛围。 地 点———送 别 地 点 在“易水上”。以易水浩浩汤汤一去不返之状来暗指轲此去的一去不复返。 人物(肖像)群像———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集体穿白色的衣服,风俗上是祭拜死者。在此的用意是他们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如“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音乐“徵声”悲凉,“羽声”激愤,低沉和高昂,唱出生离死别的苦情,为整个场面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悲凉激愤充溢每个送别者的心中,送行者和被送者的情绪相互感染,如风水相激,令人悲恸交加,涕泗横流。易水送别乃一首悲壮的赞歌。 生带着敬仰、悲壮的情感再读此段。 (师:抓场面描写,体悟别样感受和性格。) 过渡:秋风瑟瑟,易水汤汤,荆轲高歌驾车绝尘而去,此一去结果如何? 3、赏析“秦廷行刺” 问题设计 1:作者在文本 13~17 段中,设置了几个环节? 问题设计 2:在这几个环节中,哪个环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问题设计 3:作者又是怎样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凸显人物个性或性格)? (答案明确)问题明确 1:武阳振恐、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廷刺秦王、倚柱而笑。 问题明确 2:廷刺秦王,写出了场面的紧张、激烈、惊心动魄。 问题明确 3:主要通过动作描写、侧面描写、衬托手法完成。动作描写中,一些动词用得好,层次分明。如荆轲的动作:“取—奉—发—把—持—揕—逐”。“把、持、揕”表明荆轲的(机智、敏捷);“逐、提”表明荆轲的(勇武),虽主动进攻未遂,但仍进行了最后一次努力,(顽强、执著)。 秦王的动作:“ 惊—引—起————走—击 ”。“惊”表明其惊慌失措;“拔、走、击”表明其机智,由慌乱转为有效反击。 侧面描写中,写秦王“恐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