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狗包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仔细揣摩质朴的语言中传达的真挚深沉的情感。 (2)学会自我反省,提升人生境界。 (3)分析语言的特点,体味“言浅意深”的艺术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作品的细节,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2)探究与活动,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3)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阅读文学作品时体会与感悟的思想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特定历史时期人性扭曲的状况,感受作者忏悔的勇气、气度与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自我解剖、深刻反省及对“文革”的批判。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寒夜中,斗志激扬追觅繁星,誓除黑雾急呼雨电 憩园里,闲情难有再擎爝火,彰显大家光照春秋 这是一副纪念一位中国文人的挽联。这副挽联,不仅概括了他一生的追求,还融入了这位文人一生中8部代表作品。这位中国文人是———巴金。 虽然早被认为是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但巴金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从不以文学家、作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就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心的呐喊。 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里程碑”的《随想录》便是巴金直面“文革”灾难、正视人格扭曲、再现历史真实,说真话、表真心的典范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随想录》中的名篇《小狗包弟》,品味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个中真意。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完成课前作业 (一)字音 (二)内容梳理 1.概括段落大意 引子(第1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第2段)———包弟的来历 发展(第3—6段)———七年相处 结局(第7—9段)———痛别包弟 尾声(第10—13段)———深深忏悔 2.分析第1段 (1)开篇为什么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意义) ①引出话题,引出下文。(结构上) ②与巴金的故事相对照,暗示类似的事是普遍的,深化主题。(内容上) ③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3.分析第2—6段 (1)小狗包弟的形象?是只什么样的小狗? 正面描写: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写“日本作家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4自然段“萧珊在三年困难时期,每次出去吃饭都带骨头回去喂包弟。”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我们出来” 总结:可爱、聪明、通人性…… (2)为什么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越可爱、越聪明,越舍不得抛弃,就更加加剧了小狗包弟在文革中不能幸免于难,表现文革的残酷。 4.分析第7—9段 (1)那么可爱的小狗,为什么会变成作者的包袱? ①小狗身份:日本种小狗、瑞典旧主人 ②那个年代,养狗是奢侈的,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联系前文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 (2)为什么说不能作为礼物送出? ①包袱 ②表现了人人自危,为求自保的社会现实 (3)课文主要写了2个故事(艺术家和小狗的故事、巴金和小狗包弟的故事),请同学们将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对比一下。 相同:写人和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前)写狗的忠诚 (后)写人的背叛 作者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5.分析第10—13段 (1)概括小狗送走之后作者的内心变化。 轻松(身)———沉重(心)———自责 (2)为什么轻松? 包袱解除(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小狗包弟一直是包袱,让作者终日胆战心惊,害怕小狗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为了保全自己送走包弟,没有了包袱,作者感到了轻松。) (3)又为什么沉重? ①为求自保,将相处七年的、有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 ②想象包弟惨死,深深地愧疚 ③内心自责,背上沉重包袱 6.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悲伤感慨 开篇:来历,七年相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