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431494

北京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1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10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768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北京,八年级,数学,上册,12.1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12.11《勾股定理》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二学段 年级 八年级 相关领域 图形与几何 教材 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出卷网-:北京-出卷网- 出版日期:2015年7 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信息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新课程标准力求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收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发展数学创新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快乐。 本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适合观察、探索、发现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整个过程强调学生的思维参与,让学生体验勾股定理的发现和验证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北京版八年级第十二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一些知识,勾股定理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特有的数量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本节课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经历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抽象归纳的科学探索之路.学生情况: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听说过“勾三股四弦五”,但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勾股定理”.此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加强.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 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2.通过网上搜集资料、小组交流讨论等形式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3.在探究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小组学习培养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4. 通过积极参与活动,在交流中提高主动反思和评价的意识。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究与应用;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探究。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问题引入:出示问题:如图在一次大风天气下,小明家门前的一棵大树不幸被风吹断,经测量,大树被折断部分一端的着地点A到树根部C的距离是4m,未被折断部分BC的长为3m,问大树未折断前有多高? 引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教师出示课件这是一道实际问题,要想解决的话,需要将它转化为数学问题,我们把大树被折断部分一端的着地点A到树根部C的距离称为AC,未折断的部分称为BC,认为AC与BC间的的关系是垂直的,由题意可知BC=3,AC=4,未折断的部分为AB,我们只要求出AB就行了,这就变为了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条边长,求第三边的问题了。提问:现在我们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吗 学生读题思考 学生重点在于理解学生口答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新知识 3分 (二)新课学习1.活动一:出示: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1)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定理的名称是什么?如何表述?(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3)这个定理的作用是什么?2.活动二: 出示ppt并且板书同学所说内容讲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板书课题活动三:学生展示所搜集的勾股定理证明方法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视频。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具有怎样的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