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448131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42张PPT +音视频素材)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92次 大小:254458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5.1,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课件网) 古曰:“伴君如伴虎”。因忠臣“逆龙鳞”“忤旨”“冒/干圣听”( ) ,讽谏帝王实为不易之事。比干剖心,屈原见放,史迁辱受宫刑,乃千古名证与教训。然唐代却有一著名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而称之。其人乃唐代名臣———魏征。 文死谏、武死战。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余次,非但未招杀身之祸,反得太宗多之,太宗数赐御笔( )嘉誉,并置其文于墙上案头,以资警惕。征卒,太宗御笔碑文,并言于侍臣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魏征殁,吾失一镜矣。”吾辈感戴贤君良臣时,亦为征之过人勇气,高超之讽谏艺术所折服。 故今,我辈携手,步入征之《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其流畅艺术文气,品鉴其敢于直谏之拳拳报国心。 皇帝亲手写诏书 忤逆/触怒君王 谏太宗十思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力争熟读成诵。 2.掌握本课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文言文句式,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3.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魏征敢于直谏之拳拳(诚挚恳切)报国心,及其鲠骨(刚正忠直)精神。 谏: 太宗: 十思: 疏: 文学常识:关于讽、谏、谤———讽,委婉陈词,旁敲侧击,侧面规劝;谏,正也,直言规劝,力促其正;谤,公开指责他人过失。 《文心雕龙·章表》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揭发检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持不同的主张)。” 劝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庙号,即唐太宗李世民。 本意是条陈,即 疏通事理,逐条陈说。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解题: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著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末,依李密反隋起义军。后归唐,辅佐唐高祖李渊,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嗣后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擢为谏议大夫,迁秘书监、再除侍中,尝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尝典《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时称“良史”。 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征先后上疏言二百多事,多中唐太宗圣听。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殁,享年六十四。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 作者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系征于贞观十一年四月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受禅,常以隋朝暴政为戒,励精图治,听取劝谏,后人誉以“从谏如流”之君。 征则直言进谏,力主君王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与太宗行止及施政以极有益之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 写作背景 贞观中,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益固,国威远扬,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遂其一宫室土木之作,逐渐增多;其二荒淫怠政;其三竭诚纳谏之心日见淡薄。“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此外还有畋猎频繁,颇失其度;责罚偏严,时有轻重;用人欠当,远贤近佞的问题等。 见帝愈发忘乎所以,他臣皆噤若寒蝉情况下,征见状,心急如焚,遂一上疏、二上疏,以至四疏。《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太宗接奏,御笔答复魏征。于诏书中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贴于墙上,作为警戒。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