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瑟》教案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李商隐诗含蓄深挚的特点 以此为载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锦瑟》用典密集的特点 教学难点 《锦瑟》通过用典表现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笔头仙语复鬼语,只有温李无他人”这是大诗人元好问的一句诗。请同学们猜猜,这里面提到的是哪两个人?(温庭筠、李商隐用在晚唐文坛上的巨大成就,李温合称为温李,和杜牧合称为小李杜)由元好问的这句评价,我们可以读出李商隐 整体感知 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竟将得它美。“相当多的人都有这个感觉,你认为《锦瑟》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回答 明确:(1)美在神秘性。“泛”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没人能描述得清,是可望的不可即的境界。 美在“言尽而意无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科科往事,当时当地便已生惘然之情,如今破锦瑟一句起回忆,它硬加惘然。诗人点出当时的惘然,而惘然之事已成追忆,此情谁能说得清? 美在整齐对仗,沧海对蓝田,地名对地名,海水对高山,沧是暗绿色和蓝相时;海又和田相对,两句之中,一山水,一明一略,一阴一阳,一珠一立,处处都在对比。 鉴赏分析 分析首联 柱:瑟上调弦的短木。柱被粘住,就不能调整音高。有一个成语叫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首联含义:锦瑟呀,你为什么没来由地要五十根弦干什么呢?你每根弦上的乐音都勾起了我对以往美好时光的回忆。 板书:锦瑟之音句起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锦瑟比喻年华,看到锦瑟,又引起了对过去的追忆。这是比兴手法的体现。同时锦瑟这个意象在古典诗词里往往又暗示着哀愁。如元集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佳人锦瑟怨年华”,(佳人弹着锦瑟究竟又是为什么而怨恨年华)。 所以第一联就为全诗定下了哀怨的基调。板书,锦瑟,比兴,暗示哀怨,为全集定下了哀怨的基调。 颔联,颈联赏析 设问:颔联、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明确:用典 诗人可以说是在密集的用典,那他用了哪些典故呢? 明确:庄周梦蝶,杜鹃啼血,南海鲛人,蓝天玉烟。 使用这些典故的用意何在?(让学生阅读诠释⑤———) 师阐述:李商隐说,我曾经象庄周梦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也曾经象望帝一样对美好事物有深切的怀念;我也留下过晶莹的泪水,过去的我有美好的愿望但这终如蓝田之烟云可望而不可即;回个典故的运用表*的是诗人*微哀婉凄的复杂情绪,至于在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怀念的美好事物是什么,为何而落泪,美好的愿望又是什么?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我们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而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是追忆自己的初恋情人吗,是悼念自己的妻子王氏吗,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写于袁世文前),唉,都是朦朦胧胧的,都是说不准的。诗人就要是传递一种复杂的人生体验,就是让你读者既感到美又迷迷糊糊,然后诗人躲在诗文背后窃笑,看吧,被我迷住了吧! 板书设计:用典,怅惘悲伤的感情流露飘渺迷离的意境营造 尾联 含义: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惘,即在当时早已让人深陷其中不胜迷惘了。诗人的话表现了几层曲折,一层曲折,岂待追忆,是不必追忆之意,但诗人又分明在追忆,可见诗人对这份感情的珍视;二层曲折,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难辨让人怅惘;而今思之,当回忆的弦牵挂感情的丝缕,是不是更加不堪回首,让人怅惘。 板书,当时凄迷难辨,而今追忆更加怅惘,往事的确不堪回首。 总结及拓展 这首诗是以句首的两个字来入题的,其实是一首无题诗,若不以《锦瑟》为题,请给它另拟一个题目,并阐述理由。 这首诗是以句首的两个字来入题的。 根据原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