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少版四年级(上)《我们祖家是歌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喜欢台湾及台湾高山族民歌,并对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感兴趣。 2、能积极的参与民歌的聆听、演唱及伴奏、舞蹈等实践活动,并在体验、探究、合作的过程中,积累艺术表现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经验。 3、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我们祖家是歌乡》,并能背唱歌词。 4、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唱准歌曲中的一字多音。 2、气息悠长连贯,长音时值要唱足,声音有气息支持。 三、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1、聆听《阿里山的姑娘》 首先,和同学们来分享一首歌曲,大家仔细听一听:歌曲里唱了什么? 2、交流:台湾的民风民俗以及民歌的特点。 阿里山位于我国的台湾西南部,勤劳善良的高山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高山族同胞能歌善舞,在歌谣里他们歌颂自己幸福的生活,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希望。 3、情境表现 如果你是一位高山族的同胞,站在美丽的阿里山上,你想对山那边的朋友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看你们说了这么多,我也想请山那边的朋友一起来高歌一曲。不过为了让山那边的朋友听得清楚一些,我该跟他怎么说呢?这里有2组节奏,请大家来试一试,看看哪种更适合? 1 ② 原来,第②组节奏比较符合山里的对话,这种形式能让对方听得更清楚。那这种喊山式的节奏有什么特点呢?(前面采用八分音符,节奏教紧凑;后面采用了二分音符,感觉自由、绵长。)由此,我们把这种节奏型称为“前紧后松”。 ㈡歌曲教学 同学们,高山族的孩子们听到了咱们的喊声,听,他们来了! 1、初听歌曲,感受:①歌曲表现了高山族人民怎样的情感? ②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 2、再听歌曲,尝试用X X | X X | 节奏型为歌曲伴奏。(第一小节拍凳子,第二小节拍手) 3、歌曲学唱 ①教师范唱,学生模唱,引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 2 分句视唱,解决重、难点。 A、视唱第一、二乐句: 教师范唱,学生模唱。 看一看:这两句的节奏有什么特点?(前紧后松)再找一找:这两句在旋律上有什么关系?(同头换尾) 在老师带领下,将长音的时值唱饱满,并完整视唱。(注意不出现喊唱现象) B、视唱第三乐句: 教师范唱,学生模唱。 在老师指导下,帮助学生分析该乐句一开始采用了附点四分音符,与后面的八分音符的时值比较:前面部分节奏较宽松,后面部分节奏较紧凑,这种节奏型称为“前松后紧”。 在老师带领下,准确唱好附点音符,并唱准52 21的音准。 填词演唱,引导学生感受一字多音的准确演唱。(可多唱几遍,每一遍都要提出深层的要求) C、视唱第四乐句: 教师范唱,学生模唱,感受:该句节奏型为“前紧后松”。 在老师带领下,单独练唱61 23 | 53 21 | 注意音准的控制。 师生一起视唱。 D、完整演唱 在老师带领下,学生尝试第一次完整演唱,感受:演唱时哪里没有把握好? 第二次完整演唱,引导学生用优美、轻柔的声音表现歌曲。 男女生分别表现歌曲。 ㈢歌曲延伸 1、欣赏《杵舞》片断,引导学生听出乐曲中出现的“衬词”。 (师):你能听出这些高山族人民在舞蹈时唱了什么?(那鲁嗬嗨呀) 2、出示“衬词”,在老师带领下学唱。 3、师生合唱、学生合唱。(引导学生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并能听到声部间均衡、统一的效果) ㈣律动表现 1、再次欣赏《杵舞》片断,感受:舞歌的丰富表现力。 高山族人民在演唱时常常边歌边舞,形成特有的舞歌形式,同时他们还喜欢用竹制的乐器来渲染气氛,我们来听一听,他们运用了什么节奏型来进行伴奏的?(听出其中的主要伴奏音型x x | x x |) 2、讨论: ①舞蹈中,姑娘们手拿木杵,欢快地跳着。女同学,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好吗?(先请学生模仿片中的几个动作,然后跟老师学跳简单的舞步) ②小伙子手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