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504796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10 *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219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5---10,中国
  • cover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能力; 把握钱钟书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了解比较中西方诗歌的异同,分析中国诗的特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从对比和比喻论证方法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以对比和比喻两种论证方法为例,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构想: 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品味,反复吟诵。 本文结构清晰,学生在预习中便可归纳出中国诗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上我将首先让学生分析中西方诗歌的异同,再着重引导学生品味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从局部文句开始挖掘,雕琢精义,在用心揣摩之中感受作者论证的独运匠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同学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关于钱钟书母鸡与鸡蛋的故事。有一位英国女士在读了《围城》这本书后,十分敬佩,并致电说想要登门拜访,结果你们猜钱钟书是如何作答的呢?他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你难道非要去认识一下那只下蛋的母鸡吗?”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深入体会钱氏幽默与智慧。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年),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1933年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围城》;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1段: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比较文学的立场 第2-7段:中国诗的特点 发展: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后缺乏变化且逐渐腐化(2) 形式:篇幅短小;诗体适配诗心的需要(3) 韵味:富于暗示性(4-5) 风格:笔力轻淡,词气安和(6) 内容: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7) 第8段:结论 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四)合作探究 引语: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诗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异 史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 篇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同 幅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 韵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同 味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 风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乐队合奏 异 异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 内 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同 容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品析写作手法 提示:本文中哪种修辞手法出现频率最高? (比喻 ) (1)划出文中出现了的比喻句 (2分钟内完成) (2)投影几个重要的比喻句 让学生将本体、喻体一一对应写出,体会句意。(8分钟) A.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本体: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一跳就高升上去 喻体: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 说明: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