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教材 课题名称 第五单元20《望岳》 难点名称 理解诗歌内容,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哲理。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古诗文的赏析包含语句,单个字词,写作手法及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控,这些分析理解起来比较复杂。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为七年级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有一定的局限性,阅读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对古诗文感觉多是艰涩会意比较难理解。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诵读和内容讲解,理解文章。 2.通过文句的赏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哲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请大家欣赏泰山图景。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作者作品:《望岳》《丽人行》《兵车行》;“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登高》等。其作品收《杜诗详注》。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听读古诗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古诗文内容讲解: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看见。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的景色集中在泰山上,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又是如何来进行表达的? 远望: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硕大形象。 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钟是聚集的意思,巧用拟人,赋予大自然以人的形象,用“钟”字,是将大自然写得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是割裂的意思,“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写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昏暗,明亮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细望:不仅写出了诗人当时专注的神情,其中也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愿望:托物言志,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小结 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勇攀顶峰的情景。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