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559656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韩愈》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409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
  • cover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体会文章在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积累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4、学习作者融抒情于叙事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难点:学习作者在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朗读者》第一期中,董卿是这样来描述遇见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见你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人生在世,遇见相识,离合聚散本是常事。可是,逝者已矣,却会给生者留下无尽的哀思和悲痛。这种哀思和悲痛绵绵于千年之后。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韩退之的“绝唱”之文中触摸得到。一起走进韩愈《祭十二郎文》。 初读入情 1、了解祭文格式 古人写祭文常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内容上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介绍死者品德、业绩;语言形式多为骈文 或四言韵文。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叙写———家庭身世,生活琐事 抒写———无限哀痛,怀念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情感。 3、、初读课文后,你体会了到作者怎样的感情?用一个字概括一下。 “悲”“哀”,“字字是泪,句句泣血” 师:文章第一段就有一个字奠定了这篇祭文的感情基调———哀。能感知韩愈的失侄之哀并非难事,关键是要领悟“哀”情笼罩下的复杂情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研读悟情,走进韩愈的情感之河。 三、研读悟情 :走进韩愈情感之河 (投影展示) 学生再读文本,小组合作,再读文本,小组合作探究:研读课文2、3、4、6、7段,分析作者叙述了哪些家庭琐事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是? 感动我的的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展示探究、合作学习的魅力。) 叙事抒情例举: 第二段:叙家族不幸(家族凋落)抒无限悲情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细节描写形象可感,犹在眼前。“抚汝指吾”四字渲染出了韩门门衰祚薄、两世单传的窘迫境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之语言描写更是把嫂子对韩门人丁不兴、后继无人的忧虑传递得淋漓尽致。韩愈写作此文时,十二郎已“少者强者而夭殁”,韩愈自己也是“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读者对韩氏家族衰败之境心怀悲悯? 第三段: 叙“三会三别”离聚不定,竟成永诀,抒因“旅食京师”“奔于仕———无暇顾家的悔恨。(自责、痛悔之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韩愈心中强烈的儒家入世情结,也是使韩家转衰为盛的现实力量。韩愈十九岁赴京,其间的宦海沉浮非人世所堪,十二郎的意外辞世更是使韩愈为自己因追求功名而与侄子聚散离多心生自责与悔恨。十二年宦海沉浮,叔侄二人只有过三次短暂的重逢,当叔侄暂别成为永诀,万乘公相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韩愈的痛悔之情很能引人共鸣。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第四段: 叙未老先衰、人生无常事,抒抱憾、恐惧之情。(叹未老先衰,憾人生无常)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孰谓”二字道尽韩愈内心的无限震 惊和凄凉。 第六段: 叙身体虚弱、孩提难保事,抒痛苦、绝望情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叙身体虚弱、孩提难保事,(体衰嗣稚)抒痛苦、绝望情) 失侄之悲、阴阳相隔之苦,竟使韩愈不讳言死。假如死后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