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科目 语文 课题 《伶官传序》 设计人 教学环节 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讲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宠用伶人,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的史实。为当时统治者提供了历史借鉴,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从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看,高二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可以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完成文言知识的积累,疏通文意。从思维发展角度看,高二学生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够,尤其是本文强大的逻辑性和隐含在文中的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在诵读中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难点: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理解“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思想,从中吸取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还记得吗 (“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回忆学过的课文《项羽之死》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进而引出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1,学生听录音范读 2,学生齐读全文。(注意节奏、语气等) 熟悉课文内容 课文研学 第一段 第二、三段 第四段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 (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本文论点) 2,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3 ,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事例。 1,默读二、三段,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 明确: 年代 岁数 事件 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命。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 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3、“兴国”时庄宗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 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等到庄宗即将要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作者描写前后两种不同的场面有何用意?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