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考纲分析】 能力要求 能阅读浅显的古典诗歌。 具体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 2、古典诗歌情感的感知。 3、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是2017年高考考纲中出现的新题型,一般是双选题,分值5分。主要考查对诗句的基本理解,尤其是对诗句的浅层理解,兼顾语言品味、表达技巧、形象分析等。选项中会加入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比如中国古诗的流派、名家名篇、基本概念等,不排除有与课内知识的对比考查。 鉴于2014级高考总复习的一轮用书和二轮用书中都没有这个考点的讲解和强化,故在考前强化训练中安排2个课时,此为第1课时。 【学情分析】 高1408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为薄弱,限时训练中失分严重,主要存在问题是不理解诗歌内容,不熟悉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和解题技巧。故在高考强化训练中增加这个专题,旨在通过明确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和解题技巧,来提高该考点的得分。针对多数学生不容乐观的鉴赏基础,例题多选自近期的限时训练卷。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中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设题角度。 2、明确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 3、归纳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解题技巧。 4、提高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和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 提高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 “1215”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案(10分钟) 视频导入。 二、预习检测(填空题每题2分,选择题5分) 1、古诗中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 。 2、古典诗歌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和托物言志。 3、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D ) 浪淘沙 (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 邓剡:南宋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时所作。 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是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 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B、“枕簟凉生”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生”字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C、“井桐一叶作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融为一体。 D、“谁念客身轻似叶”是通过设问、比喻手法写出词人由秋叶轻飘联想到身世飘零,道尽了去国怀乡、无人顾念的凄苦。 E、“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探究案(18分钟) 一、明确古诗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 (一)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 回归文本,整体把握写作对象,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和特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关注选项中的“意谓”、“状写”、“描绘”等词。 (二)手法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 关注选项中手法的判定,辨析手法的判断是否准确,尤其要关注对手法的效果与用意的分析。关注选项中的“运用”“通过”等词。 (三)情感概括有误,不明诗人意图。 注意结合注释,关注对意境、氛围、感情基调的判断,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传达出”等词。 二、强化训练 例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C E )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