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机器人--搭建天平观察杠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杠杆平衡条件和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搭建天平测量物件质量和改进搭建方案的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实践验证杠杆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探究、实践,养成学生的观察习惯和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 新设计: 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性地搭建出托盘天平,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创新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过玩“跷跷板”的经历,在科学课上学生也接触过杠杆类的工具,所以,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并不陌生。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性地搭建出托盘天平,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创新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实践验证杠杆原理,探究杠杆如何省力和省距离。 难点: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改进天平搭建方案。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你们玩过跷跷板的游戏吗?(玩过) 你们是怎么玩的?(我们是两个人玩的,一人坐一边,一上一下地玩。)大家看看是这样的吗 (播放《跷跷板儿歌》视频) 你上天时我落地,跷跷板,真有趣。 当跷跷板转动时,固定不动的那个点叫支点。 你们玩过跷跷板的游戏吗?(玩过) 你们是怎么玩的?(我们是两个人玩的,一人坐一边,一上一下地玩。)大家看看是这样的吗 (播放《跷跷板儿歌》视频) 你上天时我落地,跷跷板,真有趣。 当跷跷板转动时,固定不动的那个点叫支点。 活动2【活动】【观察】 观察跷跷板的支点在哪里? 你们能不能用能力风暴机器人组件搭建一个跷跷板呢? 【活动一】模拟搭建一个跷跷板。 活动3【活动】【探究一】 当跷跷板两边分别坐上两个体重相等的小朋友时,要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小朋友坐的位置距离跷跷板的支点延长线的距离是否相等? 教师在学生探究中引导他们选择不同的组件来模拟小朋友的体重。 大家有结论了吗?学生陈述:我们小组选择用两个中H型连接件来模拟两个体重相同的小朋友,经过我们小组的验证发现,要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两个小朋友坐的位置距离跷跷板的支点延长线的距离相等。 其他小组,你们得出的结论和他们一样吗?(一样) 我们把验证结果用图例表示出来。用M1和M2模拟两个体重相等的小朋友。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我们分别用L1、L2表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活动4【活动】【探究二】 当等距坐在跷跷板两边的小朋友的一个体重较重、一个较轻,这时的跷跷板会怎么样?要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我们可以怎么做? 学生陈述:我们小组选择用两个中H型连接件来模拟体重较重的小朋友,1个中H型连接件来模拟体重较轻的小朋友,经过我们小组的验证发现,要使跷跷板重新保持水平平衡状态,可以缩短较重的小朋友到支点延长线的距离(移动较重的小朋友往中间坐)。 我们同样用图例来表示,用M1来模拟较重的小朋友,M2来模拟较轻的小朋友,两边的力臂仍然用L1、L2表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结论2:M1>M2,L1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