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572101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第2课时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4次 大小:2580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2课时,导学案,学生,教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主题思想。 2.品味文本具有想象力的语言,学习反语的修辞手法。 3.学习文本通过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学习难点: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学法指导: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言。 2.美读“奇迹”,想象圆明园被毁之前的富丽堂皇繁华迤逦的景象;品读“劫掠与焚烧”圈点并体味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品析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思考: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②具体讲园中之物;③耗费了巨大劳动; ④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作者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美丽,给予圆明园高度评价,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极力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表明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而英法联军却因贪婪无知将其破坏得荡然无存,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也为后文的谴责做了铺垫。 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就是这样一个“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却被毁于一旦。细读课文第4-9段,请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思考: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的是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例。 明确: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作者在揭示“两个强盗”所作所为时运用了大量的讽刺性词语,结合句子体会一下作者表达的情感。 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茫然无存。 明确:这里运用了反语。以反语的形式强烈讽刺强盗的行径和罪恶,强调强盗们这次的行动更丑恶、更野蛮。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反语,句末连用感叹号,模拟强盗的口吻,写出掠夺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饱含着作者尖锐的嘲讽意味,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明确:“文明”和“野蛮”运用反语,“文明人”破坏人类文明;“野蛮人”却是人类文明之所在。显示出作者对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恬不知耻、厚颜无耻的丑恶嘴脸的讽刺与批判,显示出作者的凛然正气和博大胸襟。 3.讨论:再读第1段,找找哪些词语有反语的效果,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体面”一词表现出巴特勒上尉卑鄙无耻的丑恶脸。“赞誉”是褒义贬用,表达了作者的憎恶之情。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者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立场和态度: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