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581283

人音版三下第六单元第2课时《小放牛》《孤独的牧羊人》课件(共24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5-04-21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1516128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音版,教案,PPT,24张,孤独的牧羊人,课件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音版三下第六单元第2课时 《小放牛》《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课题 《小放牛》《孤独的牧羊人》 单元 6 学科 音乐 年级 三年级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唢呐,并记住其音色,听辨出村姑和牧童对答的形象。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初步尝试了解歌曲“约德尔调”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唢呐音色的变化,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唢呐丰富而奇妙的音色,增强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能力及音色听辨的能力。通过听一听、唱一唱、拍一拍、看一看等方式,从节奏、音程、旋律、唱法等,层层递进,逐渐感受有趣的“约德尔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乐曲《小放牛》,感受唢呐及民族乐器、民歌的魅力,体会它们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感受歌曲中牧羊人的歌声所表达的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的情感,用歌唱和音乐的方法表现美好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重点 聆听乐曲《小放牛》,认识并记住唢呐及其音色,感受音乐中所表现的不同形象。 难点 准确把握歌曲中切分节奏,前半拍休止,一字多音的地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唢呐图片并介绍: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学生观看图片并回答:你认识这个乐器吗?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小放牛》 1、作品介绍:教师播放全曲并对作品进行介绍———此曲原为民间歌舞《小放牛》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故意考问她时的风趣情景。旋律质朴流畅,活泼轻快。这首歌曲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2、作品赏析:教师分别播放三段音乐,指导学生赏析。(1) 聆听第一段音乐,感受唢呐的音色特点。第一个段落为稍慢的速度,主题旋律完整地由唢呐吹奏出来,好似村姑与牧童这两个角色出现在听众面前。(2)聆听第二段音乐,体会唢呐塑造的不同角色。唢呐以不同的音色模仿两个角色的腔调,表现了他们一问一答的情景。音色时而高亢明亮,时而低沉沙哑。聆听第三段音乐:第三个段落速度更快,并把主题旋律加以展开,节奏收紧,句幅缩短,仿佛两人的问答越来越快,气氛也更为热烈。最后速度放慢,唢呐与乐队齐奏,表示对话结束,皆大欢喜。3、教师播放完整乐曲并总结这首乐曲的特点:风趣、幽默、活泼。 学生欣赏全曲并听老师对作品进行介绍,识记相关知识。学生分别对三段音乐进行赏析。第一段的速度怎样?主题旋律的音色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角色出现?这段旋律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唢呐音色上又有什么变化 你能听出二人一问一答的情景吗 听到唢呐表现的“牧童”时男生模仿做吹奏动作,听到唢呐表现的“村姑”时女生模仿做吹奏动作。学生欣赏第三段音乐并回答:这一段旋律和前两段是否相同 你听到了几种不同的音色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复听全曲,说说这首乐曲给你什么感觉 1、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了解作品的特点。2、培养学生的赏析音乐作品能力。(1)感受唢呐的音色特点。体验不同音色变化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听辩能力。3、再次欣赏加深主题印象。 讲授新课《孤独的牧羊人》 介绍电影《音乐之声》:《音乐之声》是美国好莱坞的一部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配乐和最佳音响。教师播放歌曲演唱视频并讲解:歌曲的情绪:轻快、活泼歌曲的曲调特点:诙谐、幽默(衬词、真假声结合)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勤劳可爱的牧羊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复听歌曲:教师播放歌曲音频并讲解———这首歌曲多次出现“来咿噢都”这样的衬词,“来咿噢都”是牧羊人所唱的歌声。约德尔唱法:约德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