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585751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13章 第1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212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13章,1节
  • cover
第十三章 土壤里的生物 土壤里的小动物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第5单元的第13章中第1节的第二课时,学生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形态有了初步认识。蚯蚓是土壤中最典型的代表。本课重在对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进一步认识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点。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为满足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的问题来引导,让学生不断动手去做、用眼去看、动脑去想,对蚯蚓的外部形态、体表特点、运动方式、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一一进行实验观察,最后将所有的观察结果整理在一起,总结出蚯蚓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并且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并完成部分实验,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能辨认蚯蚓的体色、体形、环带,识别前端和后端、体节、纲毛;解释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现象; (2)概述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判断、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心,树立“动物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的观念,强化“生物与其环境想适应”的观点; 2、通过把蚯蚓放归到自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力。 【教学重点】 1、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一些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一些特点。 【设计理念】 从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观察、对比和综合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大小相似的活蚯蚓、放大镜、光滑玻璃板、毛糙玻璃板、纸板、解剖盘、清水、滴管、玻璃棒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打一动物:细细长长一条龙, 天天躲在泥土中, 它是庄稼好朋友, 钻来钻去把土松。 (二)讲授新课: 1、自主学习: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1)阅读课本P94页图左边内容,思考: 1、蚯蚓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 2、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习性怎样? (2)学生代表归纳: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蚯蚓一般生活在阴暗、疏松、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蚯蚓白天在土壤中穴居,夜间爬到地面上,以土壤中的有机物或 地面上的碎叶等作为食物。 2、实验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探究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把一条活蚯蚓放在解剖盘中(注意及时给蚯蚓体表补充水分)观察并思考: 思考题: 1、蚯蚓的身体呈什么形状?体色如何? 2、蚯蚓身体背面和腹面颜色、光滑程度有什么区别? 颜色(深或浅) 光滑程度(光滑或粗糙) 背面 腹面 背面 腹面 3、如何区别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 先移动 (前或后) 用放大镜观察(稍尖或圆) 环带靠 (前或后) 前端(口) 后端(肛门) 4、用手指在蚯蚓的体表轻轻触摸,有什么感觉?手指蘸点水后,轻轻触摸蚯蚓的腹面,有何感觉?为什么?(可用放大镜观察) 提示:滑腻(黏液);有轻微“细刺”刺手(刚毛) 通过对蚯蚓外形的观察,相信同学们对蚯蚓肯定有许多新的发现,大家现在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 师生共同归纳:体形呈长圆柱形,体色与土壤的颜色接近; 蚯蚓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环带靠近前端; 体表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