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587936

11《岳阳楼记》第1课时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2次 大小:25390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岳阳楼记,1课时,导学案,学生,教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岳阳楼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朗读并背诵全文,掌握积累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能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指导: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读出感情和气势。 2.了解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的写作手法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4.提出不懂的地方进行交流讨论。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骈句和散句。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则按意义划分节秦。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 2.关于“记”。 记,一种不定体,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写出来都可以叫记。 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类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卒章显志。叙事:《桃花源记》;说明:《核舟记》;写景:《小石潭记》;言志:《岳阳楼记》 二、预习任务 1.弄清岳阳楼、作者及作品创作的背景。 ①岳阳楼。 岳阳楼为湖南省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 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自古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②.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因实行政治改革遭排斥,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也是自勉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③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 “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熟读课文,注意体会情感和文言句子的节奏。 3.本文题为《岳阳楼记》,但并未具体描写岳阳楼本身,这是为什么呢?带着问题,参照注释读课文,看看文中到底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前人之述备矣”,因为不必再去重复; 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三、预习检测 1.根据相关的诗句,填入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序号。 A.黄鹤楼 B.鹳雀楼 C.滕王阁 D.岳阳楼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3)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2)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微/斯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