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598342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也许──葬歌》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158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
  • cover
《也许———葬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闻一多及其创作主张。 学生朗诵闻一多的诗歌,感受作者内心对女儿的强烈的真挚的痛惜之情,以及他的“三美”主张是如何在《也许》中实践的。 教育学生懂得珍惜亲情,感恩父母。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听读以及分析诗句来感受作者内心对女儿的强烈的真挚的痛惜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内心对女儿的强烈的真挚的痛惜之情 一、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叙利亚遇难小难民的照片,引出父母的丧子之痛。 作者及背景介绍 学生朗诵这首诗,扫清字词障碍,注意读出葬歌的沉痛之情。 教师范读 学生思考讨论: 诗人用《也许》为题目,有什么含义?诗 中多次重复“也许”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也许”含有假设,不肯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不愿承认女儿已经离自己而去,因此诗人以“也许”为题,想像女儿只是已经睡着了,并没有死去。于是多次重复使用“也许”一词,真切地表达出父母对痛失骨肉的难以言传的悲痛。诗人用“也许”一词安慰自己,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2)作者在诗歌中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表达了作者对亡女怎样的情怀? 明确: 意象: 夜鹰、蛙、蝙蝠、阳光、清风、松荫、蚯蚓小草的根须 、黄土、纸钱儿 第一节:“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第二节:“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第三节:“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的形象,在女儿哭累了要睡觉的时候,连用了三个“不要”,两个“不许”和两个 “也许”,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睡眠”的环境,为不幸的女儿呼唤着彼岸的宁静还撑一伞松荫庇护她,好让女儿睡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表明了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处处流露出对女儿的体贴入微、呵护备至。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1926,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是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的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倒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归宿,总比听那认识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这当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安慰,但也可以见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洁 ,无暇 。 第四节:“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不得不承认女儿已经死去、已经埋葬的事实,只能“把黄土轻轻盖着你,叫纸钱儿缓缓的飞”,又表现出了一位父亲面对女儿的失去的无奈与伤悲。依依不舍之意,哀婉之情尽在其中 。 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会作者感情。 学生思考: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闻一多“三美”新格律诗歌理论主张。那么这三美在《也许》这首诗中是怎样体现的?(教师展示“三美”的具体内容) 明确:“音乐美”是指音节和韵律的和谐,追求节奏感。《也许》全诗一节16行,每行9个字,即9个音节,但大多数以单音词结尾,在变化中保持着整齐,参差错落,抑扬顿挫;而且讲求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韵律感都很强。 “绘画美”指诗的辞藻,讲究视觉形象。读此诗时,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深夜的郊外,没有阳光,没有蛙鸣,没有夜鸟的啼叫,连一丝风也没有。皓月当空,诗人怀抱夭折的女儿,静静地坐着。一切都是那么的静,静得可以听见根须在吸水,静得可以听见蚯蚓在翻泥。女儿是夭折了么?不,不,不是。她只是累了,只是睡着了。那么,就躺在爸爸的怀里,不要怕,乖乖睡,乖乖睡……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眼泪,没有号啕,而父亲的悲伤我们不会没有感觉到! “建筑美”主要是就诗歌的整体外形而言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