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627593

沪教版八年级生物第二册5.3.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1-22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243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稳定性,格式,教案,原因,及其,教版
  • cover
课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描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并说出原因。 3.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节的关系,并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难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对性特征。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三、教学准备 关于“生物圈二号”的视频,关于地球演化的视频、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引入 出示生物圈二号的图片,问:这是什么? 播放有关生物圈二号的视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实验的内容。 讨论问题:“生物圈1号”指什么?科学家建造“生物圈2号”的目的是什么?模拟的什么?8位科学家原打算在“生物圈2号”中自给自足生活两年,为什么中途撤出?这说明了什么?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建造一个脱离地球自然环境而又能让人类休养生息的生态系统。原因是: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具备稳定性。生物圈又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呢? 观看视频和阅读书上资料,思考问题。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播放地球演化视频,出示几张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的图片,请学生排序。 图片1:裸露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表面慢慢风化,最先长出的“开拓先锋”———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他们就是地衣。 图片2:地衣产生的地衣酸可以加速岩石的风化,使岩石表面慢慢堆积了一层泥土,使得飘落在上面的种子得以萌发,长成一株株小草。 图片3:小草慢慢长大,它们的根也会加速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累积,使一些多年生的植物也在此蔓延开来。 图片4:在这些生物的作用下,这里的无机环境也在不断改变,最终各种树木在此不断的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指导学生看书并讲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稳定性。 体会地球演化的进程。 听讲、体会。 学生回答并书上划线。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 1.阶段性 、 相对性 动态性 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经历着长时间的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只有进入成熟阶段才能出现生态系统的稳定,这就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阶段性特征。 问:(1)在草原上适度放牧,会不会让整个生态系统崩溃?(2)在海洋里适度捕捞,会造成海洋生态破坏吗?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如何调节的。 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干扰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出示食物链:草→蚱蜢→青蛙→蛇。 举例:如果有人为了保护草地而喷洒农药,会导致蚱蜢数量如何变化?那么青蛙呢?指导学生分析。 给出坐标轴,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生物数量。请学生在黑板上用两种不同颜色笔标出蚱蜢和青蛙的数量变化曲线图。 指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蚱蜢的曲线图在上方,青蛙在下方?2.为什么青蛙的曲线在蚱蜢后面变化?3.数量是否一成不变?这种曲线呈现什么形态? 指出生态系统的相对性和动态性。 如果呈现此种变化,说明生态系统有无破坏? 刚开始喷洒农药,生态系统并不会马上崩溃,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什么能力? 学生回答(可能会说它能恢复,能调节等)。 学生听讲、思考,回答。 学生上黑板演示。 学生思考、回答。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1.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达到稳定。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还表现在:对入侵污染物的自净能力上 出示图解,设问:蚱蜢的数量除了与青蛙的数量有关外,与草的数量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学生完成草与蚱蜢的数量关系图) 总结:生态系统就是通过这样的自我调节来保持稳定的。 完成蚱蜢与草之间相互关系的负反馈图解,并进行分析。 展示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网)图解,分析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