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638535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3《堤契诺秋日》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200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
  • cover
《堤契诺秋日》教学设计 黑 塞 教学目标: 朗读文章,体味文章细腻的笔法与情感。 理解并评析作者的自然观与人生观。 教学重点: 体味文章细腻的笔法与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评析作者的自然观与人生观。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知人论世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我们可以将大自然看成自己心灵的测量器。对于大自然知道得不够,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心灵还掌握得不够。换言之,有时我们之所以无法真正领略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心灵的眼睛不够明亮。这节课就让随着作家黑塞的散文来一趟心灵之旅。 二.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赫尔曼 黑塞(1877--1962),生长在德国的瑞士作家,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均有杰出的建树。 黑塞的精神世界中具有东方情结,对印度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尤感兴趣,这些成为他不少作品的题材或话题。 黑塞的散文艺术品位极高,人生况味浓烈,文笔潇洒、飘逸,常诗文交替,富有美感。 三.初读文本 概述内容 1:描绘夏末景象,暗示秋天来临 2—3:以旅人身份体验秋天 4—8:定居下来过上农人生活 9:听牧童吹笛,引发联想 四.再读文本 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事、物? 明确: 第1段描绘了夏末秋初的美好景色,流光溢彩。 第2段写了妇女们和小伙子们采收葡萄,描绘了秋日乡间的蓝色轻烟,农民生火烤栗子、祭典等。 第4段写自己定居下以后种了山楂树当篱笆,种了灌木、树和许多花。 第6段写挑拣无花果实,剪杂草、点火,看袅袅轻烟浮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第7、8段集中写了人物,两位老妇人的聊天,特别是对牧童多里欧写得详细具体,写他的外貌:他那件洗得褪色的紫衬衫在蓝色湖水前,看起来非常美丽。写他的动作:踱着方步,望着蓝色的天地,啃啃生栗子,取出牧笛轻轻吹一下。 小结: 整篇文章写景有总有分,有详有略,表现了一种没有匆忙、烦恼和最虔诚最简朴的生活。 2.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没有匆忙、烦恼和最虔诚最简朴”的生活的?(技法归纳) 明确: (1)舒缓而细腻的笔调 或许是作者心情闲适的缘故吧,在对景物的选择和描写上,也有一种有意无意的感觉,既漫不经心,有些散漫不经,又时断时续,有些藕断丝连。往往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会出现许多描写对象,而且彼此之间还有些跳跃性 如:“越过篱笆,看着居有定所的人采收葡萄,酿酒,将马铃薯放入地窖,嫁女儿,或在花园里随意生一小堆火,然后将森林周围刚掉落的栗子放进火中烤,这都会令我感到羡慕或感伤。” 再如“牧牛的菲力斯,以及人称‘伯爵’的富农法兰吉尼;在田里生火烤栗子,围着火以树枝勾出栗子的家伙;歌唱的孩童;爬在花朵上的蜜蜂;一片祥和、无忧无惧、简单健康、准备冬眠的大自然,以及原始农村的生活等,这一切总是令我羡慕。” 小结: 所有这些,都像我国古典绘画中的“散点透视”一般,焦点虽然不太统一,却彼此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这也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体现方式之一。 (2)注重短语的使用 全文经常可以看到像:“渐渐地,树叶在数周里悄悄变色,葡萄叶变成黄、褐或紫色,樱桃树转为绯红,桑树染上金黄色,在深蓝的金合欢树中提早变黄的椭圆叶片,就像涣散的星光闪烁着”、“每天早上,我在书房窗前挑拣无花果实,以便享用,然后,拿起草帽、篮子、锄头、耙及篱笆剪,走入秋色之中”之类的短句子。短句子,焦点较多,便会给人一种散漫而丰富的感觉。 (3)文字色彩斑斓 作者是画家,笔下的文字也色彩斑斓。本文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再现了堤契诺明丽、澄澈、健康的秋天。试看如下几段文字: “那样安静而友善的夏日,就和施蒂弗特作品中所描写的夏日一样,是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