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子与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过程与方法: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曾经接触过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学生分析: 1、加强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注意化学术语的正确使用 3、课堂教学中注意概念的强化理解 4、加强练习,培养学生审题、答题能力 5、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也初步学习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非常小,虽然肉眼无法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还有部分学生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但涉及一些较抽象的化学微观概念,如何用分子和原子去解释一些现象仍然一知半解。 在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氧气的性质和水的组成,初步从宏观上建立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等。 6、已有的能力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简单的实验能力和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但对初学化学不久的中学生来说,学生对难以看到的微观,抽象的想象还是难以理解和接受。通过本节课的探究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的观察、预测、分析和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四、实验准备 教师实验:浓氨水、酚酞试液、蒸馏水、烧杯、试管、滴管、分子间隔演示仪、滤纸。 学生实验:品红、热水、冷水、烧杯、注射器、蒸馏水、乒乓球。 品红的扩散 氨分子扩散实验 压缩水和空气 五、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 1、物质确实由微小的粒子——— 和 等构成 2、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以20滴 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水分子。这一事实说明分子具有 和 的基本性质;通过阅读教材你还了解了分子的哪些其他的基本性质? 3、请你以水分子为例,说说水分子是怎样构成的? 【师】老师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模型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改变吗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改变吗 5、什么是分子? (二)探索导航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播放】利用电子白板演示 【边演示边实验】想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播放]由于科学的进步科学家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苯分子的真实图像(图3—2),后来又用探针成功的移动硅原子并构成“中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