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667415

23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课件(共24张PPT)+教学设计+素材+学案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28次 大小:4942168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课件,24张,PPT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被古人称作人间四大幸事。 这不,报录的人来了,范进中举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之后是喜是悲? 二、预习交流 1.关于作者。 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附生平: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关于《儒林外史》。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关于本文背景。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4.关于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院试(县级考试、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生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生员,俗称秀才,这是得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省级考试)考试时间在秋季。(秋闱)秀才才有资格参 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春闱)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国家级考试)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国家级考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