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题目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 1、实验启发式。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运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多媒体电脑平台软件:ppt flash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观察自然、实验、多媒体图片等方法获取信息,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 “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5分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演示】取一只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提问】有什么现象?【提出问题】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提供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胶头滴管、等。【提出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得出结论板书]:分子的特征1、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着。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讨论:(发言要点汇总)1.可能根据氨水易挥发的性质2.必须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才能完成。学生先分组动口讨论,再动手实验。几分钟后,表达交流。介绍自己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学生设计方案汇总:)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10分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板书]2、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思考问题 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10分 演示实验】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 【问题6】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有什么基本特征?[板书]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观察,发现实验结果“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竟然不是10050mL”。思考,总结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5分 分子可分【提出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