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谷回声真好听》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材分析 《山谷回音真好听》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童歌曲。它通过声音的强弱对比,提示了山谷中奇妙的回音,表现了少年儿童探求大自然奥秘的精神。 歌曲为C大调,2/4拍,是由五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开始是两个变化重复的乐句,采用规整的节奏型,平进和大跳的旋律进行,叙述了山谷有回音这一奇妙现象。接着是两个乐节性的扩充乐句,以上、下行的旋律进行,强弱的力度对比,配以衬腔“啊”,形象地描绘了山谷美妙的回音。结束句是第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使乐意得以完满结束。 二、设计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中心,把本课所学歌曲音乐贯穿整个课堂,然后学习歌曲,最后综合表现歌曲内容。 2、创设意境,采用情境教学,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乐于参与表演活动,积极与他人合作。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亲自尝试填唱歌词。学唱歌曲时,重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再跟琴模唱,分析视唱化难为易。 3、采用小组合作法。发挥其群体力量,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达到共同提高。 三、 教学设想: 《山谷回声真好听》是一首形象生动、琅琅上口的儿童歌曲,它生动地描绘了“回声”这一自然现象。“回声”在孩子生活中不常见,但却特别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本课针对低年级学生特有的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等特点,设计了以小故事《找小兔》为主线的音乐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声音的美和大自然的美。 四、教学目标: 1、在聆听自然界音响和打击乐器声音的活动和游戏中,学会分辨声音的强弱。 2、学会演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并能用歌声来表现声音的强弱。 五、教学重难点: 1、掌握并表现声音的强弱。 2、较准确地用歌声表现回声的强弱效果。 六、教具准备: CAI课件、电子琴、录音机、碰铃、沙锤等、 七、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律动—《一起去爬山》 (二)新歌教学 1、兴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 师:[故事]有一天小狗和大象要到小兔家去玩儿,小兔家住在河那边大山脚下,他们怎样过河呢? 生:坐船。 师:(课件展示)这儿有两条船,他们谁坐大船谁坐小船呢? 生:大象坐大船,小狗坐小船。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大象重,小狗轻。 师:嗯,那么咱们就按同学们说的把他们送过河吧! 2、启发:音有强弱 师:小狗大象跑向小兔家,这时,你们听,他们的脚步声可真特别,一个“咚咚咚咚”很重很强,一 个“哒哒哒哒”很轻很弱,谁能告诉老师,脚步声强的是谁?脚步声弱的是谁?[板书:强 弱] 生;大象脚步声强,小狗脚步声弱! 师: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很多种声音,谁能把你听到的声音告诉我们?(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这么多的声音中,有的强,有的弱,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哪些声音强,哪些声音弱? 生:热烈地讨论。 师:用击鼓的游戏让学生再次感受强弱。(游戏:把教室作为一面鼓,学生作为粉笔头,教师用不同力度敲鼓,学生根据鼓声做出相应的反应。鼓声强,跳得高,鼓声弱,跳得低。又如将粉笔头放在一面大鼓上,老师敲击鼓的强弱不同,粉笔头跳动的高低就会不同。又如音乐喷泉) [童话故事对孩子都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本环节以童话小故事《找小兔》为主线,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分辨强弱,在生活中找到强弱,在歌曲中听出强弱,使学生形象生动,轻松自如地掌握了枯燥无味的概念化的音乐理论知识。] 3、认识“回声”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狗和大象吧!他俩兴冲冲地跑到小兔家,真糟糕,小兔子没在家,怎么办呢?谁能帮他们想个办法? 生:踊跃思考回答。 师:咦!他们跑到山顶去做什么呢? 生:喊小兔子! [本环节教学有意地给学生创造一个极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