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737827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说课 教案

日期:2025-11-2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281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一氧化碳,人教,课题,说课,课时,第二
  • cover
一氧化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氧化碳》是第六单元课题3的第2课时。本单元是系统地学习过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后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主要介绍CO的性质和用途,为第八单元中金属的冶炼做准备。 (二)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四个学习目标: 1、知道CO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CO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每个学生必须达标。 2、能够书写CO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强化CO的还原性,同时为第8单元冶炼金属奠定基础。 3、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CO中毒。 4、会比较鉴别CO和CO2。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比较和鉴别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所掌握,日常生活中对一氧化碳略有了解。 2.学生通过对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化学课充满兴趣,学生对单质碳的还原性有所掌握,学习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难度有所减小。 3、由于不是在本校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的选取上不敢太靠后,怕学生的知识衔接不上。对学生的化学基础以及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清楚,学习过程的设计上 三、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已经确定了,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进行一氧化碳的教学时,我从比较一氧化碳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差异入手,采用对比的方法,用对比二氧化碳的性质来认识一氧化碳,以性质为中心,结合性质讲用途,使性质、用途紧密联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说学法 【我们知道,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比如可以从密度、溶解性、收集方法等方面将“CO”与之前学习过的“CO2” “O2”或者“H2”进行对比。 2、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视频,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以上是我的教学理念,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所以在教学程序上,我把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分别为 第一个环节:复习巩固 引导学生复习CO2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第二个环节:导入新课 [导入]:一氧化碳分子比二氧化碳分子少一个氧原子,这种分子组成上的差异给一氧化碳的性质带来什么影响?(板书课题)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上存在那些差异呢 第三个环节:新课教学 首先【讲解】物理性质:(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对较表讲解) CO2 CO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与空气比较) 1.997克/升( 比空气大) 1.250克/升( 比空气稍小) 溶解性 能溶于水 难溶于水 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板书) 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  接着[提问]: 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通过与之前学习过的“CO2” “O2”或者“H2”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向学生渗透(溶不排水,毒不排气的集气原则) 课堂练习一 1、现有下列四种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试回答: (1)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_____ (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_____ (3)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可用排水法收 集的是_____ (4)即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又可用排水法收 集的是_____ 设计意图;这样既及时的巩固二氧化碳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