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宿建德江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与作业检查 1、请同学们展示描写月色的古诗; 2、你对作者了解多少? 三、引入新课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古诗词三首》中的《宿建德江》 2.师板书课题:宿建德江 四、讲授新课 1. 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 (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 生: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 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五、课堂练习与知识巩固 1、总结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