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填空。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 》中的《 》篇。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 》、《中庸》两篇和《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 B.作者强调实验精神,但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哲理彷徨不知所措 B.细致抽象袖手旁观 C.灵感尊照肓目接受 D.毅力激变一帆风顺 4.下面对这篇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证结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提出论题———明确观点———反面论证———正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B.提出论题———明确观点———正反论证———反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C.提出观点———正面论证———反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D.提出观点———反面论证———正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5.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格物(推究) 有鉴于此(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齐家(整治) B.致知(获得) 领悟(明白,理解) 不知所措(处理) C.肇事(发生,引起) 清谈(清淡的) 治国(治理) D.推之于四海(推广,延伸) 袖手旁观(藏在袖子里) 修养(在学问、品行方面学习和锻炼) 6.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议论文有很强的针对性,从文章开头的一段内容便可看出。 B.本文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主要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所举事例也都是说明道理的。 C.本文结论是第13自然段开头一句。 D.“格物致知”精神在现代学术领域里并不怎么重要,因为“格物致知”是古人提出的,在今天不怎么适用。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发现的几点体会 丁肇中 1964年,一些专家在哈佛和康奈尔大学所做的一个实验表明,电子的半径在10-13至10-14厘米左右,这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不符。1948年所做出的理论预言认为,电子是没有半径的。 1966年,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一个实验,发现电子的半径确实小得无法测量。我们的实验结果和理论预言是完全符合的。完全符合就表示电子没有半径。 所以,我向年轻的科学家要讲的第一个体会,就是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制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终于在1972到1974年之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当完成这个实验时,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 所以,我的第二个体会是:对自己应该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反物质的存在是1927年由英国科学家狄拉克提出来的。他注意到,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质量都是成平方的。质量成平方,就可以表示成:(质量)×(质量),也可以表示为:(-质量)×(-质量)。所以狄拉克就问:负质量有什么意义?从这儿就推测出反物质理论。 这表明两个事情:第一,拿诺贝尔奖是非常容易的;第二,一个天才和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的距离是很小的。 我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可以告诉大家。在加速器实验的发展史上,过去50年里面,尽管我们为了获得经费,要写一个申请报告书,设定一个目标,说服政府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