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876335

第一单元 综合学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11次 大小:4988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一,单元,综合,学习,2022-2023,学年
  • cover
第一单元 同步知识清单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 2.体会英雄主题及素材积累。 3.诵读文本,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突出写法。 【基础巩固】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成语解释: 不可磨灭:表示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会消去。 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永垂不朽: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 重点语句理解 抓住文章关键性的词句,结合相关史实,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 围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回顾过去,回顾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尤其是近三年多的解放战争历程,阐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必然。 2.是立足当下,正式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国家发展大计作出规划,阐述“站起来”的伟大历史意义 3.展望未来,描绘出民族振兴的壮美蓝图,阐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后的美好前景。 2 长征胜利万岁 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最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3 大战里的插曲 传记文学: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本文塑造了聂荣臻元帅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儿。 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4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妙处 ①一方面,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字面含义) ②另一方面,运用借代手法,“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深层含义) ③通过倒装的句式,表达逐渐强大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喜悦之情。 【标题作用】 1、交代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征。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4、展开情节,前后呼应。 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引发读者思考。 6、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或: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7、作为情感的载体,寄托作者情感。 8、运用手法、生动形象,意蕴丰富。(象征、比喻、双关等) 9、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新闻背景作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