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共同筑牢民族团结基石教学设计 课题 共同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单元 二 学科 中华民族大团结 年级 初中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共同铸就美好国家的总结与升华。本课从民族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治理三部分进行层层讲解。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力目标:在与少数民族相处时平等团结互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意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重点 掌握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 难点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民族团结誓词碑》思考问题: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想? 观看视频,畅谈感受 了解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 讲授新课 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原则(一)宪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自主阅读教材P47-48,小组讨论:各民族一律平等体现在哪些方面?归纳总结:(1)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具有同等的地位,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这为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奠定了基础。(2)我国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持续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尊重各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3)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4)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维护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二)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数据显示:汉族人口为128631 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 8.89%有人说:汉族才是中国的主流民族,少数民族可有可无,对此,你怎么看?归纳总结: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 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要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播放视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看完视频,结合教材,思考问题:(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有哪些?(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意义?(3)请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言献策。归纳总结: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我国建立了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以及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旗)。此外,我国在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还有近千个民族乡,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补充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还能够激发各族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凝聚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保证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正能量。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播放视频《巡回审判车登门开庭》,思考问题:巡回审判车登门开庭有什么意义?部分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