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 同仇敌忾 抗战到底(教案) 上津镇中历史备课组 主备:陈静 执笔:谢立军 【内容标准】 (1)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等知识。归纳理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内容和意义,探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要点】 1、要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重点:中共“七大”;抗战胜利的意义。 3、难点:分析日本在1938年底变换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和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开门见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国民党军队和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同仇敌忾,痛击日军,展开全民族抗战。 【新课探究】 一、台儿庄战役 1、背景:(P93)1938年春,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打通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造成西攻郑州、南迫武汉的战略态势,向津浦、陇海两线交会的徐州发动进攻。徐州会战开始。而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一次重大战役。 2、时间:1938年春 3、指挥者:李宗仁(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4、战绩:歼敌1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在历史半个月的激烈而反复的巷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此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但后来,日军调集大量兵力围攻徐州,5月徐州失守,10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5、思考并回答:为什么国民党部分爱国将士奋勇抗战,也取得过一些鼓舞人心的胜利,却仍然挡不住日本的进攻而丢失大片国土? 三大原因:一、军力对比,敌强我弱;二、指导路线,片面抗战;三、各自为战,指挥失当。 二、日本改变侵略方针: 1、背景: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2、侵略方针的变化: ①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影响:汪精卫投敌叛国;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 ②对共产党: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基地。实行“囚笼政策”。 三、百团大战 1、目的: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 2、时间:1940年8月(1940年秋) 3、指挥者:彭德怀 4、战场:华北战场 5、战绩: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兵力,历时3个半月,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歼灭日伪军2.5万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6、影响: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规模最大的战役。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止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7、抗日根据地困难时期(1941年———1942年) 原因:百团大战后,日本侵略者对敌后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国民党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严重的自然灾害。 中共克服困难措施:经济改革、政权建设、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 四、中共七大 1、背景:(1)根据地军民读过困难时期,并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抗日形势好转。(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处在最后胜利的前夜。 2、召开时间:1945年4月 3、地点:延安 4、内容:(P97)①大会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②毛泽东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③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