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 每个时区15°,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的区时。 东西12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 0o 180o 180o 7.5oW 7.5oE 中时区 15oE 22.5oE 东一区 120oE 东八区 东 西 欲求时区的中央经线 如:西6区 的中央经线 时区 × 15 欲求某经度所在的时区 如:151 E、98 W 经度 ÷ 15 余数>7.5,商+1 即为所在时区 余数<7.5,商 即为所在时区 欲求任意两时区的时区差 如:东3区 和 西5区 同 减 异 加 ⑷ 某物体从A点向正南作水平运动,先是向 (东、西)偏,后向 (东、西)偏。 ⑸ A和B都随地球自转一周,所移动的距离A比B (长、短)。 ⑹ AB线正处于 (晨、昏)线上。A点的昼长为 小时,A点的日出时间是 时。 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公转 公转方向、周期、轨道 黄赤交角 A B C D 23.5° 66.5° 节气 日期 直射纬线 直射点移动趋势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赤 道 北回归线 赤 道 南回归线 继续向北移动 最北,将向南移动 继续向南移动 最南,将向北移动 23.5°N 23.5°S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次年3月21日 赤 道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今天,太阳直射点在个半球?移动趋势? 赤道一年有几次直射? 南北回归线一年各有几次直射? 20°N一年有几次直射? 象山一年有几次直射? 问题一 B C D A 春分日(3月21日) 秋分日(9月23日) 冬至日 (12月22日) 夏至日 (6月22日) 远日点 近日点 你能在图上找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吗? 问题二 从D到B,公转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先快后慢 问题三 B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四季的更替 4、五带的划分 昼弧 夜弧 晨昏线将所经过的纬线分成两部分,在昼半球部分称为昼弧,在夜半球部分称为夜弧。 【判断昼夜长短】 同一纬圈上: 昼弧+夜弧= 小时 昼弧=夜弧,则昼夜 ; 昼弧>夜弧,则昼 夜 ; 昼弧<夜弧,则昼 夜 ; 24 等长 长 短 短 长 N 读出各(字母)点的日出时间 A: B: C: D: E: 0点 4点 6点 8点 12点 S 0° A B D C E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四季的更替 4、五带的划分 2、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的运动轨迹 头顶 傍晚 H 正午 早晨 太阳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简称正午太阳高度。 4、太阳公转的地理意义 读图析图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 90° — 纬度差 例: 求夏至日武汉(31°N) 的正午太阳高度 求冬至日武汉(31°N)的正午太阳高度 H=90°-(31°-23.5°)=82.5° H=90°-(31°+23.5°)=35.5° 3、热水器安装 太阳能热水器倾角的调整 H+β=90° 水箱 集热管 调 节 杆 β H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四季的更替 4、五带的划分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四季的更替 4、五带的划分 天文特征 气候特征 有直射 既无直射,又无极昼极夜 既无直射,又无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五带划分 1. 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则( ) A. 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B. 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 C. 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 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 课堂测验 A 2. 读图回答:此时, 正午太阳直射点的经 度和纬度可能是( ) ①北纬23°26′和东经120° ②南纬23°26′和东经60° ③北纬23°26′和西经120° ④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