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叮铃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湘艺版教材第十课的教学内容,《叮铃铃》是一首带有湖南民歌风味的儿童合唱歌曲,用几个骨干音的巧妙组合勾勒出高山白云、快乐的牧童、活泼的羊群等组成的美景。旋律流畅,情绪欢快、活泼,描绘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牧童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抒发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第一、二乐句在旋律和节奏上基本相同,带有陈述的性质。第三乐句,突然出现了短小的动机,并配以间奏,是铃声与回声的模拟,也是对前面听到的吆喝声和铃声做出的肯定回答。合唱部分是歌曲的扩充,采用了衬词加滑音的唱法和二声部的效果,烘托出一个热闹的场面,在美景、铃吆喝琴声交织的情境中,牧童正赶着羊群悠然自得地歌唱者。歌曲中的“叮铃铃”既是羊群铃铛的声音,也是人们希望和收获的象征。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想象力丰富,表现力强,思维方式逐步转向理性思维,期待得到肯定和表扬。随着孩子们视野的拓展,除了接触到课本音乐外,开始逐步形成一些自己的喜欢,如流行歌艺术歌曲、器乐作品等,但对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理解较窄,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 1.能用亲切活泼的声音演唱《叮铃铃》。 2.通过演唱歌曲初步感受湖南民歌的特征。 3.能用比较和谐的声音合唱,音准、节奏正确。 4.在体验和表现歌曲情绪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歌曲的风格特征。 2.把握歌曲的风格,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合唱。 教学准备: 电子琴、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当你看到屏幕上的题目时,你想到了什么?(灯片展示) 生:铃铛…… 师:还有吗?你说?(指名说) 生:铃铛想起来的声音。 师:非常好。谁能模仿铃铛发出来的声音呢? 生:叮铃铃 叮铃铃 师:还有和她不同的节奏吗? 生:叮铃. 叮铃.…… 生:还有…… 师:很好。老师就有一个节奏比较快一些的叮铃铃玲。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有节奏的铃声,请看屏幕(灯片展示)。 二、节奏练习 1、先把这条节奏读一下,看好了,注意拍号(复习拍号、拍号的含义、强弱规律) 2、真棒!我们把歌词加进来读读,注意第三小节歌词的变化。 师:非常好!观察这条节奏上面的标记,你们认识吗?叫什么呢? 生:(回答)力度记号 < 渐强 >减弱 师:对,你们知道渐强减弱的的唱法吗?(灯片出示渐强减弱的唱法) 生:……(生齐读) 师:现在我们把渐强减弱运用到这串铃声里来,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呢? 师:非常棒!现在我们给这条好听的铃声配上动听的旋律。(灯片出示) 师:请孩子们看看屏幕视唱一下。 ①先跟琴声一起唱一唱旋律。 ②接着把歌词加进来唱一唱。 师:你们的声音真好听,可是铃铛的声音很清脆的孩子们在唱1 6 1 6时要短促跳跃,请大家体验一下。 师:我希望大家在演唱时,仍然可以将渐强减弱表现出来,ok? 师:你们的铃声真好听,引来了与你们相呼应的铃声、吆喝声,请听(老师配合孩子们),与你们谱写成一曲优美的合唱曲。 三、(灯片出示)老师与孩子们铃声形成的双声部练习曲。 师:这美妙的铃声是描绘的什么呢?吆喝声又是干什么呢? 生:小羊的脖铃声、牧童赶羊的吆喝声。 师:铃声、吆喝声声声入耳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首美妙的歌曲———《叮铃铃》。 四、新授歌曲(灯片出示曲谱) 1、歌曲介绍。 2、初次聆听,感受歌曲描绘了哪些事物? 生:汇报(老师结合孩子的描述用简笔画勾画画面)。 3、复听歌曲。找出曲中的音乐标记,装饰音等。 生:汇报。(老师板书) 4、再次聆听歌曲的伴奏,为歌曲分乐段。 生:汇报。 师:总结,这首歌曲从旋律走向来分为两个乐段,前面八小节为第一乐段,后面的为第二乐段。从歌词上可以分为两段。 师:观察歌曲的第二部分旋律,你发现了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